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科技与人文共生 西北大学教授李浩谈科技与人文

陕西日报 2018-10-23 06:45 大字

本报记者张梅

当今社会,科技的作用渗透在方方面面。因此,作为推动科技进步重要力量的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人文情怀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采访中,我们却发现有些科技工作者并不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认为只要把自己的科研工作干好就行了。科技与人文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提升人文素养,从而推动科技发展?为此,记者采访了教育部长江学者、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浩教授。

人文和科技息息相关

“人文和科技是共生的,是人类的两条腿和两只翅膀。我们的民族要在大地上站得扎实,就要靠人文和科技两条腿;要在天空翱翔,就要凭借人文和科技两只翅膀。”说起人文和科技的关系,李浩开门见山。

他认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同等重要。一些已经取得重大成就的大家基本都能打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例如,苏步青和华罗庚都是自然科学的大家,同时他们都能写出很好的旧体诗词,华罗庚还能和研究唐诗的专家讨论唐诗里自然科学的问题。“事实上对他们来说,人文社会科学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材料,例如,竺可桢认为中国最早的地震材料记载在《诗经》里边。然而,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却认为人文与科学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李浩说。

“反之,从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因为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在研究中也容易取得突破。”李浩介绍,在学术研究中,自然科学讲究量化和实证,人文社会科学也要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学者经过实地勘探、考察,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也很重要。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地考察得到的是真知,这叫践行。这些对人文学科健康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李浩表示,自己研究成果的取得就得益于实地考察之便。“做学问要有天时地利,在陕西研究周秦汉唐古代文化,就得了地利之便。在陕西,我们不仅能看到周秦汉唐的大量文献,还能参与到大遗址的考察,可以第一时间参与到考古队对文物出土地的发掘,看到文物发掘报告,利用这些报告进行研究。这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李浩表示。

科学研究也要关注人文成果。“人文的积淀能为科技发展指明方向,能很好地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如果科技发展没有长远的人文价值观,就会对人类文明的进步造成伤害。”李浩说。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在李浩看来,人文与科技的共生已经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基本共识。我国古代的人文观十分深远,科技工作者要从中汲取营养。

例如,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讲人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这些思想和我们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相一致。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我们可以随处找到古人对生态文明的研究成果。比如,孟子的‘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就是说,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他说,我们要从这些优秀的古代文化中吸收营养,更好地发挥科技的作用,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塑造人。古人讲人要全面发展,强调做一个完整的人。那么什么是完整的人?李浩介绍,孟子定义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说他的弟子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李浩认为,这些都是讲做人的“操守”和“境界”,是每个人应该学习的。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等于守旧。在李浩看来,中国人从来都不守旧,不排斥新的思想文化和科技进步,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很快。“我们汉语里有‘与时俱进’的说法,就是讲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另外,我们说‘学习’,‘学’是仿效,‘习’是反复不断地练。例如,我们练字时讲究从描红到临帖再到创造,还有‘童子功’的说法。我们学习的模板很先进、很扎实。”李浩建议,学习传统文化,要多背、多记、多看经典的诗文。“在记忆力好的时候,凭借机械记忆把它们储存在大脑里。储存在大脑和储存在硬盘中是不一样的,储存在大脑里能发生生化反应。一旦你进入那个环境中,演讲、写作时就能想到。当你理解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会深入到你的‘皮肤和肌理’,就会更好地塑造自我,甚至移风易俗,改良社会。”李浩表示。

新闻推荐

水电气不通 却发钥匙 装修入住了 又让搬走

限期搬离的通知让业主很不解很气愤业主入住小区后天然气始终未通本该验收合格后才能交房,可自强西路皇城九号...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