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渭南日报 2018-10-19 01:00 大字

本报记者 颜伟

编者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振聋发聩的千古名句,启迪了无数后来的仁人志士。范公对后世的影响,上至帝王天子,下至贩夫走卒。往小处说,他的一句话,即使过了几百年,还能救子孙五次命。他并不仅仅因为这句话被奉为华夏民族的人格典范,先贤之德,文中可见一斑。

相传有这么一个故事:明代洪武年间,苏州人范文从在朝廷官至御史,因上书进谏忤逆了明太祖朱元璋,被下令打入死牢。朱元璋在审批死刑犯的卷宗时,看到范文从的姓名和籍要,急忙传召他上殿问道:“你难道是范文正公的后人吗?”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他人品贵重,流芳百世。朱元璋对范仲淹素来敬仰无比,怎么能杀他的嫡系后人呢!

范文从回答说:“罪臣正是先祖的十二世子孙。”朱元璋沉默了一会,命令左右取来锦帛,挥毫写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朱元璋将这幅书法赐给范文从,并下旨说:“凭此书可免你五次死罪!”

由此可见,范仲淹毕生身体力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后世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划粥断齑(jī)

《左传》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者有其一,就足以名垂后世。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不仅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还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道德、功业、文章各方面均有建树之人,实为凤毛麟角,而范仲淹在三方面均卓尔不群,他没有污点近乎完人,历朝历代对他没有任何争议,一致赞誉有加。

北宋文豪苏轼评价他:“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南宋理学家朱熹也奉他为:“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他一生志向远大,青少年读书时,就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求学生活的艰辛,造就了范仲淹坚毅的品格。史书上记载着范仲淹“划粥断齑”的故事,说的是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求学时,为了不给家里添负担,每天晚上用糙米熬好一锅稀饭,放凉凝固后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一点山上摘的野菜再加点盐,就是一顿饭。

他发奋刻苦,疲倦时用冷水洗脸,清醒后就继续苦读。为了抓紧时间,五年未曾解衣就寝。范仲淹的同学是官宦之子,他的父亲得知范仲淹苦读的事迹大为赞赏,命人备了一份好菜送给范仲淹,却被婉言谢绝。

范仲淹说:“吃糙米粥已经习惯,再吃好的饭菜后就会觉得日子苦了。”范仲淹曾作一篇《齑赋》表达自己乐观苦学的态度:“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一月,宋真宗到应天府朝拜圣祖殿,应天府书院的学生都跑去看热闹,希望能一睹龙颜。只有范仲淹不为所动,依旧刻苦读书。同学问范仲淹为什么不去看皇帝,他回答说:“皇帝迟早会见,将来见也不晚。”

范仲淹作有《睢阳学舍书怀》诗云:“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多年矢志不渝的勤学苦读,范仲淹不仅博览天下经典,增长了阅历,更磨练了意志。应天府书院的学习生涯,为范仲淹成为一代名家奠定了坚实厚重的基础。

宁鸣而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果然进士及第。初入仕途,范仲淹便表现出尽心为民、刚直不阿的品质。他掌管刑狱诉讼,每每审理案件,不枉不纵。常常因为据理力争与上司失和,可他不改初心,依旧秉持中正。

到任后,范仲淹就将母亲接到身边。官职微末,范仲淹收入微薄,不仅要孝敬母亲、养家糊口还要资助地方兴办教育。然而他一直廉洁奉公,甘居贫寒。在调任离职时,居然没有足够的盘缠,只能变卖自己唯一的代步马匹凑路费。

此时,范仲淹虽然是基层官员,但他志存高远、忧国忧民,关心朝政大局和国计民生。他作《奏上时务疏》,陈述自己的变革思想。他提出改革文风、讲求武备、注重人才、勉励谏官、抑制恩荫等多个主张。

慈母过世,他认为“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将自己的政见写成《上执政书》:“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

他的真知灼见受到在朝者的重视,被拔擢入京任职。本是风光无限的美差,却只做了一年半,还是因为正直。

宋仁宗十二岁登基,刘太后垂帘听政。范仲淹进京任职时,宋仁宗已年满十八岁,刘太后仍把持朝政。范仲淹为此再度上疏,请求太后还政。没有人敢这么直截了当,范仲淹就是敢为天下先。欧阳修评价他:“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触怒太后的结果就是难以在京城立足。范仲淹又被外放为河中府(今山西永济)通判。也许在世人眼中,范仲淹过于狂傲。他曾作《灵乌赋》剖白内心:“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正是这无所畏惧的无私精神,才让他无论身处逆境、顺境都心在坦途。

北宋年间,陕西是盛产木材的地方,年年要向汴京运送木材,征集木材已成为陕西百姓头上的一大灾难。范仲淹任通判时,朝廷又打算建太乙宫、洪福院,所需材木九万四千多根要从陕西购运。范仲淹上书称大兴土木,有违天意,丧失民心。他建议不要再修道观、佛寺。朝廷向陕西征购木材,要有限度。

因为郡县多,差役繁重,范仲淹又请裁并郡县,减轻老百姓的差役负担。他劝导帝王“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他自己亦“观民患,不忍自安”。一身浩然正气,为民争利。胸怀光明磊落,足以傲立千古。

范仲淹历任地方官,为官一任,造福—方,躬身实践民本思想。他在任期间曾经遭遇多次重大灾情。灾荒年,江浙地区有奸商囤积居奇,百姓买不起口粮。范仲淹宣布将杭州斗米的价格提高,派人沿江张贴布告。外地粮商听到消息日夜兼程将粮食运往杭州。粮食多了以后,米价自然下跌,贫穷百姓也能买得起。足见范仲淹的智虑过人。他修筑捍海堤堰、疏浚五河,发明“以工代赈”,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出将入相

27岁时范仲淹进士及第,直到64岁去世,宦海浮沉37年,数次遭贬却不改其志。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外放任职或是西北戍边,始终耿介忠直,恪尽职守,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想当初,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在崇政殿参加御前考试时,他第一次看见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后来还荣赴御赐的宴席。范仲淹不禁感慨道:“长白一寒儒,名登二纪余。”二十年后,范仲淹统兵驻守西北边境,庆历二年(1042年)西夏入侵北宋,逼得皇上高呼:“如有范仲淹出兵,定解吾围!”后来范仲淹带兵驰援,敌军果然闻风而退。谁能想到,这位连看皇帝一眼都觉得没有时间的穷弱书生,有朝一日竟能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皇帝的股肱之臣。

范仲淹抗击西夏入侵,保卫一方安宁和平。在陕西任职期间,上表请求朝廷借鉴历史上成败得失,提出“以盟好为权宜,以攻守为实事”的方略,成为对西夏防御战略体系的核心思想。对迅速扭转北宋的不利局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范仲淹的这些功绩,奠定了他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历史地位。

他一步步向西夏境内扩建城池,每建一处,就形成了攻防一体的战斗体系,慢慢蚕食西夏国土。在九个月的时间里,他修建了大顺城,深深扎入西夏国境之内。

范仲淹召重庆州府众将悄悄出城,半个月内,—座新城拔地而起。党项人集结了三万骑兵来攻城,—场混战之后,骑兵们落荒而逃。宋军正要乘胜追击,范仲淹拦住了他们。果然不出所料,党项骑兵在半路设下陷阱埋伏,只等宋军送上门来。可惜他们的对手料敌如神,此刻已经回京复命了。

大顺城建起,打破了西北边疆的格局,西夏方面的白豹城、金汤城等据点变得岌岌可危。有歌谣为证:“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范,西贼闻之惊破胆!”正是文以安邦、武以定国。

他这一生,立德、立功、立言,高尚的人格对朝廷社稷发挥了重要的积极影响。他振臂一呼倡导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超越个人利益得失和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思想风气,抨击那些苟且偷安、明哲保身的消极心态。他的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使得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得以发扬光大,更成为士大夫阶层普遍的行为准则。

他自觉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和时代的重任,为历代仁人志士追随,成为垂范千古的道德楷模,堪称立言的典范。

他爱民、救民,对封建社会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也具有借鉴意义。他积极建议朝廷广建郡学、县学,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他大力推荐有才之士,没有半分私心。他减轻徭役,发展农业,兴修水利,重视富国之本,把忧国忧民的情感升华,超越了个人生死,正因如此,《岳阳楼记》才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广采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释家、兵家之言。他重视实践,主张变法革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弊”的艰苦实践精神被贯彻始终。“道法自然”“重道而责德”在他的言行里都有体现。他熟读兵书,深知“常备无患”“知己知彼”“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精髓,在西北戍边时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布衣为名士,州县为能吏,边境为名将,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他执政为民的理念,勤政廉洁、克己奉公的高贵品质都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后人将他推许为“宋朝第一人”,范仲淹当之无愧。

相关链接:范仲淹有三黜三光的荣耀,被视为文人的脊梁。他忤逆当权刘太后,一造贬黜却迎来极尽荣光;二谏仁宗勿废郭后,再遭贬黜反而愈加荣光;三斥权相滥用权力,三遭贬黜依然收获口碑“尤光”。

新闻推荐

乒乓球俱乐部甲A联赛 陕西女乒小组第一出线

本报讯(首席记者闫斌)中国乒乓球俱乐部甲A联赛昨日进入到第二个比赛日,主场作战的陕西三八妇乐女乒两战全胜,加上首日的...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