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保护大家谈 系统地认知秦岭才能更好地保护秦岭 访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君轶
本报记者张江舟
“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对于这座横跨6个省(直辖市)的大山,真实、准确、全面地掌握它的地理要素、资源状况,系统地认知它,是开展科学保护的前提。”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君轶说。
作为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的主要成员之一,长期从事资源保护、旅游规划和地理信息系统交叉研究的李君轶教授结合项目进展情况,就秦岭生态保护的相关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秦岭生态保护要重点解决“点问题”
李君轶说:“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秦岭。项目重点针对秦岭的土壤、水文、植被、地貌、矿产、气候等基础地理要素进行全面调查、梳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牵头,陕西、河南、湖北、重庆、四川和甘肃的2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参与,该项目于2017年2月由科技部正式立项,但其前期工作在2014年时就已陆续开展。”
“根据前期的野外考察,我们发现,目前秦岭保护面临的问题是‘点问题\’而非‘面问题\’。也就是说,秦岭的生态环境从总体上来说是逐年向好的。这有赖于近年来全社会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环保工作力度不断增强。这也符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论断。所谓‘点问题\’,是指在一些区域,人类活动对秦岭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破坏,如工程项目的建设、少数工矿企业的不规范运作、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旅游业发展导致人类活动增加等。”李君轶告诉记者。
综合性、系统性开展秦岭保护工作
李君轶说:“秦岭面积大,山地环境复杂且人类活动形式多样。只有全面地认知秦岭、研究秦岭才能更好地保护秦岭。”
“当下关于秦岭保护的相关研究有很多,但因为受到专业领域的限制,不少研究都是从某一个专业角度展开,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我认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涉及山、水、林、田、湖、草、动物、微生物、矿产、经济和社会发展等诸多领域。我们要对秦岭实施科学、全面、系统、长远保护,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需要进行全面研究和规划布局,用系统性‘一盘棋\’的思路统领保护工作。”李君轶说。
以科学数据为秦岭保护提供支撑
“秦岭某个区域需不需要被保护,需要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措施,应当根据它的生态敏感性强弱,是否容易受到破坏且难以恢复来确定。但生态敏感性的强弱怎么把握?这就需要我们对秦岭的各种基础数据进行全面调查、梳理和研究,明确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敏感程度。”李君轶说。
李君轶介绍说:“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计划用5年的时间,通过科学考察以及对历史数据和已有资料集成,获取完整的植被、土壤、水文和其他主要资源的空间变化数据序列,为秦岭的科学研究和保护,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完整地理单元的全覆盖科学数据。”
“目前各个课题组进展顺利,完成了秦岭东线、中线的植被土壤野外采样工作。水文、地貌、气候、土地覆被、旅游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和保护地的调查已经全面展开,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下一步,项目将加强各个课题组之间的交流沟通,对各种要素数据进行进一步的集成和系统研究,对秦岭整体以及各个要素进行详细分析,总结规律。综合科学考察的数据和资料,对未来的政府决策、秦岭科学研究和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李君轶告诉记者。
新闻推荐
【新华社西安10月9日电】记者从9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陕西通过举办文物展览、联合考古发掘等方式,与“一带一...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