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背起锅盔走天涯

青岛早报 2018-09-18 06:32 大字

锅盔是陕西人喜爱的一种面食,以前都是在凹底铁锅内烙熟,初看恰似锅盖。薄的不到一寸厚,厚的足有二寸,有点像新疆的馕,但做法不同。

锅盔水分少,耐储存。早年,陕西人不论出门远行,还是孩子去县城上学,都提早烙几个锅盔,放凉后切成三角块,装上满满一袋,可以吃一周。那时,家在农村的中学生,每个周末都要回家背一次锅盔,再带上一瓶剁辣椒、一瓶萝卜丝,就是一周的饭食。在学校里,每到吃饭的时间,学生们去灶上打来开水,把锅盔掰碎,用开水一泡,撒上放一些剁辣椒和萝卜丝,一顿饭就解决了。

那些出远门的人,该吃饭了,也是啃一个锅盔了事,经常连开水都喝不上。上世纪70年代,冬季到处兴修农田水利,风雪天人们也不能回家吃饭,就在大田里盘一个大灶,熬一锅玉米穇子稀饭,各人把自己带的锅盔掰碎,泡到穇子稀饭里吃,也没有菜,就蹲在风雪地里吃。陕西人的忍耐力由此可见。

至于锅盔的来历,据说从周文王时期就有了,作为士兵的干粮携带。到了秦代,锅盔被广泛地用作军粮。历史学家王保国说:“锅盔原来并不叫锅盔,因其形状像树墩的横截面,故而称作墩饼。当时秦兵行军大打仗,先发给每个士兵两个锅盔,每个都有五六斤,厚约十五厘米,一个锅盔能保证一个士兵食用两天。锅盔不但是秦兵的最主要食物,还有防身作用。当时秦兵不仅军事统一,连装备的细节都是统一的,每人两个墩饼,钻个细眼,胸前后背各带一个,用牛皮绳绑好。坚硬的锅盔,便可以像盔甲一样,在冷兵器时代,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

还有一种说法,唐代武则天修乾陵的时候,工期紧张,征调的兵卒和民夫太多,伙食经常供应不上,人们饥肠辘辘,效率低下。有个兵卒太饿了,把生面团捏扁放到头盔里,拿到火上烤熟了吃。人们纷纷仿效,开始大量制作锅盔。至今,在关中,乾州的锅盔是最有名的。乾州锅盔制作比较精细,个头跟头盔差不多,上边用木模压出花纹,烙好后的锅盔是雪白的,外表浮着淡黄色的花纹。

锅盔类种很多,大的直径有两尺,小的直径只有八寸,薄厚也各不相同。有的锅盔揉面时要放适量的盐、椒叶末,烙熟了有一股扑鼻的椒叶香,上边是斑斑点点的椒叶。有的不放盐,味道清淡。也有的把面团擀薄后,卷上韭菜末、葱花,或者加入芝麻、碾碎的核桃仁,卷成若干层,烙熟了,每层薄得像纸一样。这样的锅盔,味道自是不用说,吃时完全可以不用就菜。陕西人还在锅盔的基础上,演变出很多饼子,像羊肉泡馍的饼子、油酥饼、五香饼、芝麻饼等等,都是人们喜爱的。

锅盔本是人下苦力时吃的食物,所以用的面粉都是上好的。烙锅盔最好的燃料是麦秸,并且得文火慢烧。好的锅盔,出锅时外酥里嫩,人们用刀从中间剖开,只留边缘相连,中间夹上辣椒,就可以美餐一顿。放凉后的锅盔,坚实厚重,细嚼慢咽,麦香味十足。今天,走在陕西的城乡街道,偶尔还能听到叫卖锅盔的吆喝声,每次看到老者用自行车推着装满锅盔的篮子沿街走过,都会让我感觉特别亲切。

新闻推荐

西咸新区精彩亮相西安数字互动娱乐文化周

阳光讯(记者张洋文/图)9月14日上午,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西安数字互...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