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渭草编的非遗发展之路
由华商报社联合西安秦腔剧院、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共同发起的“国风秦韵——2018陕西非遗文化季”,在6月至8月间,将在全省范围内寻找“最美非遗传承者”,并与您共同梳理陕西非遗发展脉络。本期,让我们一同走进渭南市临渭区,了解临渭草编的非遗发展之路。
源于南唐兴于北宋,临渭草编因实用性传承至今
临渭草编起源于南唐,兴盛于北宋,2017年12月,入选第六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临渭草编传承人陈春苗介绍,临渭草编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玉米皮、麦秆等原料,通过结、辫、捻、搓、掐、拧、举、盘等各种编织技艺,编制出各种装饰品和实用性相经合的工艺品。草编编制过程不受人员、条件限制,男女老少皆可。在村里可以经常看到人们三五个人围坐一圈,说笑间就可以编制。因为草编的实用性,草编这一传统技艺一直传承至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草帽和蓑衣以及蚂蚱笼、草马、草蝎子等编制品的需求量下降,草编市场也曾一度出现冷淡。”陈春苗说,以前收麦子,农民要戴草帽遮阳,而现在是机械化大生产,像草帽等这类实用性草编织品需求确实越来越少,经济效益也越来越低。
以“政府+合作社+贫困户”经营模式促草编发展
为了传承和发展草编这一传统技艺,陈春苗曾多次走访许多市场还参加各种手工艺品展会,她发现装饰性草编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社会发展,人的消费观念也在转变。”陈春苗说,她结合现代人的消费观念的转变,在原材料上面除了对麦秆和玉米皮的开发力度,又引进数十种天然原材料不断研发新的家居产品,像各种收纳筐、手提包、水果盘、隔热垫以及沙发垫、草鞋等。
“草编有了市场,就有了经济效益,制作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临渭区以“政府+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将建设一批非遗保护性生产基地和体验展示街区,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带动了贫困增收,实现非遗技艺增收,这将是临渭草编发展传承的主要模式和趋势。
在陈春苗身上,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者的坚守。在此,我们也欢迎您通过新闻热线、邮件等方式,推荐陕西省非遗传承者不为人知的非遗坚守故事,以初心致匠心,共同为陕西非遗发展助力。
>>推荐形式
1. 人物故事(请注明姓名、年龄、拿手的非遗项目、人物故事以及联系方式等)
2. 来稿请发送至hsbkfqgzs@126.com或致电029-62502897,纸质来稿请寄送至:西安市雁塔区雁翔路3001华商文化传媒中心9楼公共传播中心(收)华商报记者 康菲 陈梦扬
新闻推荐
近年来,陕西省通过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有效推动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人民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问题有所缓解,在“幼...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