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村中学的记忆
那是1968年,为提高偏远地区的人口素质,当时的黄堡公社安村两委会决定建一所中学,这样不仅方便了本村学生读书,附近马村和郝口村的学生也可以就近入学。于是,安村全村上下总动员,拆庙建校,伐木盖房,土坯做凳,木板做桌面……6孔旧式砖窑、4座砖瓦房改造的教室焕然一新。学校建成后,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学院(现陕西师范大学)等大学的11位大学生先后到校任教。1970年,学校正式招收初中学生……
1982年,一群十四五岁懵懵懂懂的少男少女,相聚在安村中学的瓦房中,开启了中学时代的求学经历。
安村中学坐落在安村安阳堡西侧,大槐树北边,一条公路沿围墙东侧向南延伸,学校南北长,东西窄,呈长方形。那时小学一直在窑洞上课,大部分窑洞都坐过,特羡慕在瓦房里上课的中学生,现在回想起来,实在可笑之极,窑洞冬暖夏凉,而瓦房夏天热,冬天冷,受罪无比。院子中间,一间瓦房是灶房,边上不远处是一孔水窖,院子是土院,坑洼不平,下雨天更是满地泥泞,在北边东侧有一个乒乓球台,水泥板做的,中间以砖块作为网子,整个院落没有树木和绿化,整体上破烂陈旧,学生也都恓恓惶惶,现如今回想起来,尤觉往事不堪回首。
安村中学撤并后,瘦身为安村小学,经过多年的修建,窑洞拆掉了,瓦房也没有了,代之而起的是砖混结构的楼房,院内栽植了树木花园,大门朝南开,一改过去的破旧和衰败,呈现出现代化的新风貌,可谓旧貌换新颜,而学生却越来越少了,终于在2000年以后停办了,现为安村村委办公处。
忆往昔同学少年,或老成持重、或腼腆羞涩、或热情奔放、或踽踽独行、或孺子可教、或顽劣不化,各色人等,形态万千,不一而足。诸多记忆,皆随岁月流逝支离破碎,无法重新聚拢,完整再现了。
那时男同学之间,通常都有几个可勾肩搭背、伸拳挽袖子的哥们,女同学之间,也都有出入可牵手的闺蜜。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经常处于敌视状态,间或有口角和战争发生,从不主动搭讪,更无窃窃私语,大大违背了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自然法则,只有在考试得到帮助后,偶尔会给个柿子、红苕作为酬谢,还是偷偷地塞到书桌里的,从未收到过女同学送来的“秋天菠菜”,至今甚觉遗憾。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同学之间相处的情景,十分滑稽可笑、愚钝幼稚,但这一切和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密不可分的,也似乎是当时情景下最合适的一种行为方式。
至于功课学习,没有既定的目标,只要受到老师表扬,便会兴高采烈无上光荣,受到批评便无精打采心灰意冷。那时给学校义务劳动是家常便饭,下午放学回家、周末给家里干农活更是天经地义,割草喂牛、拾柴烧火、挖土翻地,大人指派什么,便干什么。那时的学生回家都干活,像割草拾柴都是一起结伴而行,提前规划好路线和目的地,至于功课作业,没有人会督促,全凭自觉挤时间完成,学习全靠个人意愿,当然完成作业要向老师交差,完不成作业会被批评罚站。那时老师批评学生大多采取挖苦、恐吓等手段,而且越狠毒、越粗俗、效果越明显,受一回批评的学生,脸皮好似被揭破,自尊心受到损害,几个星期之内心灵都笼罩在不光彩的阴云当中,甚至还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和攻击,幼稚的心理往往不堪重负,但在委曲求全、忍辱负重之中,大都艰难地完成了三年初中学业。
这是我对安村中学和两年初中的学习时光以及大部分老师、同学的片段记忆,只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大致提纲,不很完整,就像一个搜索引擎,帮助同学们勾起对往昔的记忆。
最后用两句诗作为结尾,以表达我们对往昔少年时光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忆往昔岁月峥嵘生活困苦幼稚无知混混沌沌,看今朝各行各业人才辈出大有作为比比皆是。(赵阳楼 郭建设)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谢斌)近日,自然资源部网站公布“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土地资源、地质矿产、地质环境领域)评选结果。省...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