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转型升级 陕西机床业迈向新高度

西北信息报 2018-06-14 12:08 大字

本报记者 凌旎

老机床企业经营面临困难,数控系统自主研发又久攻不下,近年来,曾经风光无限的陕西传统机床行业正在承受着盲目生产、设备功能滞后的尴尬。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今天,陕西机床行业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节点上:如何快速提升以数控系统为核心的高端数控技术水平、提升系统集成服务水平,是陕西省乃至全国数控机床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与此同时,和传统企业相比,没有沉重包袱的新兴民营企业正在崛起。他们用先进的技术和超前的理念生产出新的、符合服务市场发展需要的的机床产品,希望发挥效应带动传统低端机床更新换代,一举盘活整个行业。

  过去:高峰低谷艰难前行

1964年初,我国从瑞士引进两台SIP-6A精密数控坐标镗床,一台留在北京机床研究所,用作研发参考,另一台划拨给西安红旗机械厂(现称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1965年,西安红旗机械厂完成调试,投产使用。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高级工程师任国梁回忆到,第一台数控机床来陕,引起了人们对这项新产品的极大兴趣。

8年后,西安某高校与西安化工厂联合研制的,陕西诞生了自主研发的第一台数控气割机。又仅仅过了一年,陕西迎来了能双枪同时对称切割、有稳速和在程序段内有返回功能的第二台数控气割机。

任国梁告诉记者,当时全国有4个机床基地,北京、上海、沈阳和西安。此时的陕西机床行业正处在初始发展阶段,开始对只能加工一部分零件、价格比较便宜的简易数控逐步有了理性认识。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三线建设”开始,北京、上海等知名机床制造厂内迁陕西。秦川机床厂、宝鸡机床厂、汉川机床厂、汉江机床厂分别于1965年前后在宝鸡、汉中投产。“初期,陕西机床行业走在全国前列,创造了很多好成绩。但是斗转星移,创新能力不足使得陕西从领先变为跟随,机床行业进入低谷。”

到了1988年,陕西机床界为实现“机电一体化”开始发力,机床研发智能化拨云见日。两年后,陕西省经贸委组织骊山微电子公司、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仪表厂、西安微电机研究所、秦川机床厂单位联合研发了“陕西一号”高档次数控系统。该产品参加了北京中国机床展览会展出。

数据显示,1990年全国数控机床年产量2634台,陕西产量只有58台。转型的开始总有很多困难,“此时的陕西机床更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总是要摔几跤的。”任国梁说。

1989年,陕西省机床工具工业有企业25户,工业总产值4.66亿元,全年职工数为25735人,年末金属切削机床拥有量为4564台,锻压机床拥有量为435台。到了2009年,陕西省机床工具工业有企业54户(工业总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工业总产值较之20年前翻了16倍,达到74.8亿元,全年职工人数约为21000人,工业增加值为28.5亿元。

 再看另一组数据:1989年,陕西省金属切削机床年产量为3533台,其中数控机床为40台,占当年全国数控机床年产量的1.13%;1999年,陕西省金属切削机床年产量为3528台,其中数控机床为498台,占当年全国数控机床年产量的14.12%。10年里,陕西省数控机床的年产量数控化率增长11.5倍。到了2009年,陕西省数控机床的年产量在全国排第5名,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近66万台。

突围:掌握核心技术不再受制于人

1983年,任国梁和当时红旗机械厂的一位工作人员共同执笔写下了《一个工厂的数控机床应用情况》。调查报告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们觉得国内对数控技术的发展、应用抓得不够得力,组织领导不得力,思想重视不够。选了不少点,引进了一大批数控机床。这些点用得如何?有什么经验?有什么教训?无人过问。国产的数控系统不过关,使得用户只得从国外引进。我们认为这不是一个正常现象。”

时至今日,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放眼全国,整个机床市场如临寒冬。大连机床厂、汉川机床厂因债务危机走向破产,建国初期设立、被誉为“十八罗汉”机床厂的日子都不好过,仅有秦川机床厂还在盈利。究其原因,陕西华拓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陕西华拓)负责人石毅认为,大量中低端的机床已经让市场饱和,而高端数控机床还是凤毛麟角。(下转二版)

新闻推荐

陕西沙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3%

  本报讯(记者王永锋)6月12日,记者从省林业厅了解到,在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带...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