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华州皮影 ——“中华戏曲之父”
精美的皮影(组图)精美的皮影
□刘高潮
华州皮影为世界皮影之先,源于西汉,成于隋唐,传于宋元,盛于明清,至今已两千余年历史,艺术水平出类拔萃。其造型优美多姿,雕刻细腻精湛,染彩绚丽厚重,唱腔动听委婉,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世界电影之祖”——
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皮影,欧美艺术史曰:“世界皮影源于中国,中国皮影源于陕西,陕西皮影源于古华州。”华州人世代相传:皮影雏形诞生于汉文帝时期,有民谣为证:“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制乐传入百姓家。”文字记载则是《汉书·外戚传》里“武帝招魂”,宋人《事物纪原·影戏》记叙更为详尽,当时招魂用的葛布影人来源长安东部京畿华州。布纸换皮、皮影成戏,还经过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漫长的发展过程,融合吸纳了手影幻术、美术绘画、神话故事、音乐戏曲、傩舞小调、说经道情、木偶造型、祭祀民俗等门类,成为一个综合的表演艺术。
皮影戏定型隋唐,可观《封氏见闻记》。唐人笔记曾有“贵妃啖荔枝,伶奏碗碗,以增味,击碗拨弦者皆自华州……”的记载。唐玄宗创办梨园,设有“弄影戏班”,专唱华州碗碗腔。它利用“借光显影”的科学原理,古燃蜡烛油灯碗照明,影人投在幕布(俗称亮子)上,艺人边操作边念唱,配合皮影人物成像表演移动,是一种光影透视艺术,古称“隔帘说书”。宋代扬文抑武,皮影戏极盛,传至南亚东北亚;元蒙西征,随军翻过葱岭,传到西欧;明下西洋,传遍南洋、非洲,及至南北美洲,整个世界。
影人制作选用上好的黄牛皮,经泡、刮、磨、刻、染、熨、缀等20余道工序,纯手工做成,绝技“推皮走刀”,易控不毛不断,线条光滑流畅,阴阳变换优美漂亮。人物额圆颏方,弯眉线眼樱口,夸张奇巧俊秀,生旦阳刻镂空,净丑阴刻晦暗,刀剔性格尽显。服饰梅、兰、竹、菊、云水、缠枝、牡丹、松针花纹,搭配雪花、鱼鳞、星眼、龙虎、丹凤朝阳图案,细腻繁复,富丽堂皇,彰显影人身份地位。染色红绿对比强烈自然,艳而不俗,古香古色;多次烘涂熨烫,发汗定型,不褪色不起皱,便于长久收藏保存,华州当地就有830年前的戏箱影人。
演出班社只有五人,分为:“前声”负责剧中各角色唱腔、道白,兼司琴、鼓、锣、板;“签手”操作全部影人景片道具,兼执夹白帮唱、灯光特技;“上档”司硬弦(响板二胡),兼唢呐,大钗,长号,择签、帮腔;“下档”司板胡,影人拆配,兼马号、唢呐,帮签、插白;“后槽”司铜碗铃,梆子、大锣、小钗及帮白,大家配合默契,号称“五人忙”。明清鼎盛时期,华州皮影班社近百家,一个班社能演唱150多部本戏。
演唱分两派:碗碗和老腔。碗碗腔音乐源于2800年前的古郑民歌,声腔生动婉转,丝竹风韵一唱三叹,传入宫廷,为上流社会喜爱。其作为轻音乐始祖,至今仍在城镇、山塬传唱;老腔肇始黄渭洛三河滩,人们背船拉纤,敲船舷喊号子;田间地头休息,敲工具打节奏,一人唱众人和,给影人配音“满台吼”,地动山摇,响遏行云,最能体现秦人秦风,号称“秦腔之祖”、“陕西古代的摇滚乐”,气势磅礴,百听不厌。
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皮影焕发青春,华州皮影班社恢复到50多家,以光华、光明、光艺、光庆社为翘楚。著名前声有李俊民,李清玉、魏振业、郝炳黎、潘京乐等,前声就是戏头,一般兼任团长,以他搭戏班,演唱剧目有《金碗钗》《十王庙》《周仁回府》《下河东》,水浒系列,西游系列,三国系列等。“文革”期间传统历史剧不让唱了,现代剧《红灯记》等八个样板戏,《红灯照》《义和拳》《小刀会》,《三世仇》《祥林嫂》《两口顶嘴》等一批新编历史剧、现代剧,也唱得很欢!先后走出国门,受到观众欢迎。2006年华州皮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如今,皮影作为华州“四大产业”之一,皮影雕刻出现四大公司八大作坊,宏权影艺公司为领军马首,薛氏夫妇、汪氏弟兄均为领军人物,皮影作品畅销世界,被多国文化艺术部门收藏;华州传统皮影戏班对外展示,出访过亚非欧美的34个国家和地区;继承发展中涌现出宏权创新皮影团,他们演出的现代、童话、卡通皮影,先后登上央视、东方卫视、凤凰卫视大舞台,并经常参加国家乃至世界性大型艺术活动展演,深受国际社会好评,为华州皮影赢得了良好声誉。
新闻推荐
省住建厅印发《2018年铁腕治霾打赢蓝天保卫战工作要点》 年底40%施工工地装监控
为有效治理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污染,加快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省住建厅正式印发《2018年铁腕治霾打赢蓝...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