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关于五四运动 这8本书囊括了历史、文化、思潮、人物

严婷婷 2018-05-04 11:35 大字

今天是五四运动99周年纪念日。以下这份关于五四运动的书单,从各个不同方面用不同的方法对这段历史进行剖析解读,希望能增进读者对五四运动的兴趣与理解。

《重返五四现场》

叶曙明/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9年4月

《重返五四现场》是对五四运动这个历史过程的描述。此书的阅读感如书名所述,有如说书先生般的效果,书一开头的叙述就让人立刻来到了1919年,近距离观察五四运动缘起直至尾声,从个体记忆和公众舆论中聆听那些被历史烟云湮灭的声音,感受波澜壮阔的学生运动与悲喜交集的历史心情。

书中描摹五四人物的言行,勾勒被人忽视的细节与场景,呈现五四运动的历史逻辑线条,牵出前因后果与诸多方面。作者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现场来透视当时的历史与社会,构成了一幅立体的五四运动全景图,此全景图囊括了很多我们可能遗漏的重要信息点,能够让读者重新看清楚当时的诸多问题及其源起。

此书除了叙述的生动,故事的丰满,还兼具史书的真实可靠,叙述之后都有可考的史料记载与历史人物回忆。对“五四”历史了解不深的读者而言,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读物。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陈平原/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9月

上一本是全景呈现图,此书便是局部细节图。书中介绍的“五四”之历史正如导言的标题“文本中见历史,细节处显精神”所说,是对当时个例的文本进行细节研究来勾勒。陈平原先生所谓的“触摸历史”是“借助细节,重建现场;借助文本,钩沉思想;借助个案,呈现进程”,这种取意味深长的细节、片段来重建历史的方法可以避免宏大叙事的一些缺陷。同时,他以历史逻辑与大背景来串联个例,来构造一场文化运动,而非将历史拆解为“一地鸡毛”。

陈平原先生对1919年5月4日当天发生的事件做了详尽的考据,书中第一部分叙述了当天各个行为的细节之处,满足了对史实好奇之心;后几部分通过对个例的分析阐述了“五四”中的文学之变化、大学之意义、文字之表达、经典之取舍等问题,在阐述中也不忘晚清时期留与“五四”的源头。

书所论及虽都是细节处,但掩卷后却对“五四”之整体认识有了极大的丰富。此书的研究范式有强烈的后现代意味,给予了沉寂的“五四”研究以一剂活血,是本十分新鲜的历史读物。

《共鉴五四》

刘再复/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0年1月

《共鉴五四》一书收集了刘再复先生发表的有关“五四”的访谈、对话、文章等。它的特点在于易读,两百多页,捧在手里很快就能读完。

此书以刘再复与李泽厚对五四运动的一番对话为序,对话大略谈及五个主题,虽未详尽,但多言及痛处:五四之先进、五四之反孔、缺陷、启蒙的变化、五四之诸子。正文第一部分为刘再复对五四运动的批评提纲,前六篇是对五四运动提出的六个痛点而分别作阐述的文章,也是后文六部分的总领,后三篇附上关于“五四”的其他文章。后六部分的展开陈述涉及对“五四”启蒙精神的把捉与批评、对当时运用“德赛”两先生的失误之处、“五四”之文学影响等问题。其中三篇分别是与姜异新、李欧梵、李泽厚三位学者的对话。

此书讨论了“五四”的很多方面,呈现了多位不同学者对“五四”的解读,多是涉及精神文化层面而非历史故事,对于想快速了解“五四精神”的读者很合适,内容、角度上丰富,行文通俗流畅,读完像是听了几位大家在一旁围坐对五四运动侃侃而谈一样。

《五四之魂》

林贤治/著 漓江出版社 2012年1月

《五四之魂》是对“五四”的颂歌,与《共鉴“五四”》主要是批判性评价恰巧处于对立。作者林贤治是一个非学院派的学者,书中收录的文章可见他虽“在野”却更富激情,文中不乏他对“五四”的独特见解。但此书是本带着浓厚个人特色的“五四”读物,因而有对五四运动基础了解再来读更合适。

此书副标题为“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林贤治在序中说:“一切历史都是精神史”,他从历史的尘埃中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及一串串意味深长的精神事件。书中14篇文章多是对“五四”时期一些著名知识分子的描绘与评价,包括了鲁迅、胡适、陈寅格、丁玲、巴金、顾准、李慎之等等,批判性地审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历史道路及其生存困境, 并着力彰显出他们在困境中的言说方式及其价值选择。

这种有血有肉的丰富解读让人受益匪浅,但饱含个人色彩的理解同时也意味着争议。林贤治是一位鲁迅崇拜者,也是一位“五四”精神的颂扬者,他过于私人的理解可能产生偏颇,读者需要有自己的理解与判断。

《自由神话的终结》

张宝明/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02年7月

解读“五四”必会涉及晚清政治文化运动的影响,但此书作者张宝明却另辟蹊径,从孔子的仁开始讲起,让人忍不住想知道“五四”与孔子之“仁”如何勾连。

此书引言中提到:“如果说“人的发现”是五四时期的显功,那么可以说五四以前的中国历史则有着很长的“人荒””,有“仁”而无“人”(Individual)。接着作者做了论证,从先秦郭店书简、《论语》、《尚书》、《礼记》、《诗经》、《墨子》到明代李挚、黄宗羲等思想大师,做了长时段的“人”之考察,并与西方人本主义做了对比,得出古代中国只出现了“民本主义”而没有西方式的“人本主义”的结论。古代之后,作者在正文部分考察了近代之“人”,对前五四时代、五四时代、后五四时代的“人”的发现的搜索,认为无论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还是五四运动,都与真正的“人本主义”擦肩而过,而五四运动及其后的一段时间内,“五四”渐渐远离启蒙的本意而走上歧路,最终走向自由的终结。

五四运动终因时代的局限而未能走向真正的启蒙,与上一本书的颂扬相反,此书更多的是反思,是一本令人清醒的读物。

《五四三人行》

石钟扬/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0年7月

陈独秀在蔡元培逝世时感慨过:“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之必然的产物,无论是功是罪,不应该专归到那几个人;可是蔡先生、适之和我,乃是当时思想言论上负主要责任的人。”此三人行之所从来。

蔡元培,新文化运动的“大护法”,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使新文化运动有了北京大学这块坚强阵地,而他成了爱国青年的保护者。陈独秀,《新青年》杂志的创始人,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新文化运动的创始者与领导人,是爱国运动的精神领袖。胡适之主张文学改良、推行白话文、倡言重估一切价值,成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他们一个“大护法”,一个“总司令”,一个“精神导师”,着力点不尽相同,但都是那个时代的路标。此书通过这三个“路标”在五四运动中的轨迹来检验当代中国的历史走向,对“五四”进行再认识。

此书除了能够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三位主要人物在五四运动中的作为与作品,还能通过他们的机遇看清当时先进知识分子与社会大众对于五四精神的接受程度与整个社会民主文化的发展程度。对于想要对“五四”有更深入了解的读者,此书是不错的切入读物。

《五四新文化的源流》

陈万雄/著 三联书店 1997年1月

五四运动在知识界有着无可取代的历史地位,而何以在百多年的各种历史运动中,惟有五四时期知识分子能起如此巨大的作用?作者陈万雄对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做了一番考察。作者以扎实的史料与客观的态度论证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思想、白话文的倡导、西方文学的介绍等等重要内容都可在晚清追溯到其渊源,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此前的辛亥革命在革新思想上更有一脉相承的条理。作者期望通过打破以往历史时间分期的局限,得到对历史更为深刻的理解。

陈万雄先生所证之观点可能早已被大多数学者嚼烂,但他却以万分之勤勉从五四时期的庞大史料中一字一字寻找其中的玄机关联。做学术之人言论自然需有理有据,而不能想当然地随口说出,先生做学术的态度令人敬佩。这份史料累积的详尽论证脉络清晰,资料翔实,其中不乏独特的问题,比如孙中山先生对五四运动的看法,可以一读。

《文史杂谈》

周策纵/著 世界图书出版社 2014年1月

此书为周策纵作品集的第二卷,分上下篇,上篇为“文史宗哲篇”,下篇为“五四及近代思潮”。涉及五四运动的下篇,收录了周教授纪念胡适的文章以及有关五四运动、中国文化现代化、简体字的文章。此部分可说是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之后续谈“五四”的精华之作。

周策纵先生认为不能把“五四”运动单纯看成一个政治事件或学生运动,而应该是作为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运动来研究,突出青年知识分子的倡导性、独立性和主动性。“五四”后发起的学生运动,基本都受了这场运动的启发,要求抗拒外侮、关心国事的精神正是五四精神的延续,也是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的延续。因此,要超越“五四”来研究“五四”。

周策纵先生对于五四运动的理解尤其客观而独到,全面而深入。此书涉及了他对“五四”之重要、“五四”中的汉学、文化自觉、思潮冲撞与一些偏颇得失的讨论,重点讲了胡适。作者与胡适亦师亦友,深入交往,所以对胡适、胡适思想的认识独具特色,这也是本书吸引读者的原因之一。

新闻推荐

陕西:国际农发基金贷款支持特色产业

新华社西安5月3日电(记者张骏贺郭强)记者从陕西省财政厅获悉,陕西省申报的“国际农发基金贷款陕西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项目”近日通过联合国国际农发基金董事会批准,获得联合国国际农发基金贷款72...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