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毕节水西文化 一部传统灿烂的史诗(上篇)

川江都市报 2018-04-25 16:39 大字

大屯土司庄园乌江百里画廊

水西文化,属于贵州省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植于贵州省毕节市乌江、鸭池河水以西的区域文化。从蜀汉至清初的1400多年间,毕节属水西,归彝族世袭统治,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水西文明。丰富的彝学文典,使水西成为中国彝文化研究中心。

水西文化里有深明大义的彝族首领济火,为诸葛亮南征献粮开道,受封创建了部落之邦——罗甸王国;有巾帼女杰奢香夫人,为民族和睦,开九驿以通中原,声震明王朝;有庄重气派、古朴典雅的大屯土司庄园,铸成了一块解读水西文化、研究土司制度的活化石。

土司庄园

土司文化,是苗族和彝族等居住在云贵高原的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土司就相当于部落的酋长,掌管着整个族群的各种琐事,可以说是“一把手”。而土司们的住所——土司庄园,则是具有悠久历史韵味的特色民族古建筑,坐落在黔西北乌蒙山腹地的大屯土司庄园就是这样一座幽深的古宅。大屯土司庄园位于七星关区大屯乡大屯村,距毕节城区100余公里,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规模宏大,是全国仅存较为完整的彝族土司庄园之一。

据史料记载,大屯土司庄园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占地6000余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坐东向西,依山按中轴对称三路构筑布局,逐级升高,呈长方形纵深递进。相传,大屯土司庄园是彝族土司余象仪所建,后经余达父扩建始成今状。

大屯土司庄园依山势而建,坐东南向西北,由缓坡低平的台地逐次升高,远望呈虎卧之势。进入庄园大门,首先看到气势恢宏的中路大堂;拾级而上,大堂外支撑建筑的立柱映入眼帘,高约10多米;再度拾级而上,依次为二堂、正堂,各路堂宇之间均有石坝或内墙间隔,共同构成整个庄园的中心主体建筑。

庄园的左路依次为轿厅、遂雅堂、祠堂。轿厅后是西花园,由遂雅堂、祠堂和风雨桥组成;庄园右路依次为东花园、客房、仓房、绣楼。东花园也称“亦园”,园中种植花草,花圃错落有致,院坝内青石铺就;庄园房屋的廊柱、房檐和石礅、石阶等都刻有形态各异的变形虎头图形;庄园周围是高2米至5米不等的砖砌围墙,墙脊拱砖粉饰古色古香,十分幽雅。

大屯彝族土司庄园共有六座石、土碉堡,分布在庄园东西南北角和左右中轴的两侧,建筑十分坚固,墙面留有瞭望孔和射击孔。六座碉堡既可独立使用,又可相互策应,使庄园显得壁垒森严。

整个建筑分左中右三路主体构筑,既有回廊相互贯通,又有石墙分隔独立。这种用围墙将大门封闭,人从边上的侧门出入的方式,在汉民族的同类建筑中是基本看不到的,这是余达父先生不拘一格的创造,也是城堡一个显著特征。

土司庄园的精致,很大程度上集中于西花园。园中的三座建筑——雅堂、风雨桥、祠堂,各具特色。雅堂即遂雅堂,通间无隔,开阔敞亮。四周门窗上的雕刻,除了龙头虎首,还有梅兰竹菊,体现了古唐文化同彝族文化的融合。

遂雅堂既是客厅又是书房和展厅。据介绍,余达父先生的《遂雅堂诗集》十四卷,《罂石精舍文集》四卷,《岭拾宝集》二卷,《通雍余氏宗谱》一卷,《且竺野史》四卷,均创作于此,展示于此。可见,当年的遂雅堂,既是以文会友的场所,也是学术交流的重地。

风雨桥是西花园中独具特色的一座建筑。它用木结构架于池塘之上,桥两旁造有座椅(又是桥栏),好似飞来之椅悬于空中,供憩息观鱼之用。桥上有棚,风雨桥既桥亦亭。风雨桥下是双环鱼池,鱼池四周建有护栏,围栏上刻有龙的变形花纹。置身风雨桥,抬头可以观赏四周景致,低头可以与游鱼共乐,令人心旷神怡。

彝族是一个崇拜虎的民族,庄园房屋的廊柱、房檐和石礅、石阶等都刻有形态各异的虎头图形。浓厚的日本建筑风格和传统的中国建筑式样相互结合,辅以彝族的民族文化,成就了庄园建筑的整体风格,古朴中蕴含典雅,每一处都显示出庄园建筑的独具匠心和宏大气派,成为了彝族民族、民俗学研究的珍贵实物资料。

据说,当年参加修筑庄园的近300名工匠历时3年之久方才完成。之后,庄园先后为大屯乡政府、龙场中学等单位使用,1984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大堂不慎失火烧毁,1994年国家文物局拨款60万元进行修复,工程恢复了大堂、西花园等建筑。

由于大屯土司庄园是现今唯一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最后的土司庄园”。

走在庄园内,听当地人津津乐道地讲述那里的故事。不管是掌管庄园的大土司们,还是他们背后那些同样精彩,同样重要的人物,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为人们口中的佳话了。唯有这庄园里的摆件,仍坚持的维系着当年的辉煌。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大屯土司庄园,如同一首凝固在山间的华美乐章,以其古朴典雅、庄重宏伟的建筑风格,瑰丽多姿、技艺精湛的艺术魅力,令游人叹为观止,如痴如醉。

历史起源

彝族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先民远古时期即生活在今陕西一带。中世纪时,其中一支由陕西南下进入四川,后因四川洪水泛滥,便又辗转进入云南。在这一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彝族逐渐分成了“武、乍、糯、侯、布、默”六个支系,后人称为“六祖”。约公元前西汉未年,“默”支系的首领勿阿纳带领部族由滇东北向黔西北迁徙,先后在威宁草海和赫章可乐一带活动。到东汉光武年间,建立了以今大方为中心,以彝族为主体,汉、苗、仡佬、穿青、水、白族等众多民族共同组成的彝族奴隶制国家“慕俄格”(彝语称国王、君长或首领为“济慕”或“苴穆”,“格”是彝语都城的意思)。

宋朝末年,额果濮贤以鸭池河为界,将贵州分为水东、水西两部分,因慕俄格的政治中心在水西,所以,后来“水西”一词就演变为一个特定的区域名称,即彝族阿哲部贵族长期统治的区域,后世也称慕俄格家为水西家。水西势力最大时,不仅统治着今大方、水城、黔西、六枝、纳雍、织金、金沙、威宁等地,还包括今息烽、修文、清镇、平坝、普定等地,因前几地为水西的本土,故史称为“水内”,而后五县之地在鸭池河以东,故史称为“水外”。

虽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水西政权的范围和治所有过不少变动,但大方一直是水西彝族“慕俄格”的政治中心,并在大方城东的五指山上修建了“九层衙”宫殿。

清康熙年间,平西王吴三桂为控制整个大西南,出兵镇压了水西,结束了水西政权在黔西北历史上的统治。

据《大定府志》记载:“自汉后主建兴三年至康熙三十七年,凡千四百七十四年世长水西,其受命于中朝,为蛮长,为罗殿王,为姚州刺使,为顺元宣抚使,为贵州宣慰使,为水西宣慰使,号凡六更,而于其国……”可见,从公元一世纪罗甸王国的建立,到十七世纪宣慰使的加封,水西在黔西北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七百多年,为黔西北高原的开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在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水西文化,这是今天在发展黔西北旅游中的独特资源。

◎川江都市报记者 汤骏 整理

新闻推荐

政知圈:监委第二虎 白向群落马前两天还在调研足球

今天(25日)上午9时,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白向群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白向群落马的消息显然有些突然。在内蒙古自治区体育...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