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飘出药材香 ———记华州区金堆镇寺坪村第一书记乔占瑛
本报记者刘虹通讯员孙菲
接地气才能有底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他把寺坪村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温暖了民心。而他,也完成了从机关干部向农民公仆的华丽转变。
从华州城区向东南出发,经310国道转省道202,绵延进入大山,历时一个半小时颠簸,记者来到了隐藏在秦岭深处的金堆镇寺坪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对眼前这个宁静村庄的真实写照。
“你们来了,一路辛苦了!”眼前黝黑汉子的问候,把我们的思绪从写意山水画中拉回现实。一顶草帽,一双黑布鞋,一身休闲装,活脱脱一个“山民”,这是记者对乔占瑛的第一印象。
2016年6月底至今,他到这里任第一书记已经快两年了。
危难之时挺得住真情付出得民心
乔占瑛刚到寺坪村,就遇到棘手的事。
“道路被暴雨冲垮,电杆倒塌,信号塔与外界失去联系,坝面出现渗漏。”回想2016年“7·23”那场特大暴雨引发的山洪灾害,乔占瑛至今记忆犹新。
危急时刻,共产党员就是要坚守在最困难、最需救援的地方,与群众共渡难关。乔占瑛用实际行动将村民的心紧紧系到一起。
山洪过后,面对全村水、电、路被摧毁的状况,他内心焦灼,迅速组织展开灾后自救,抢修供电、供水和道路。一个多礼拜的连轴转还未停歇,“8·5”丰庆峪尾矿库险情来袭,他和村镇干部迅速撤离了栗峪一组、二组400余名群众,稳妥安置在栗峪小学,日夜坚守排除险情隐患、安抚受灾群众直到“8·17”险情排除,护送群众安全回家。
他始终冲在一线的精神,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
药材种植见成效趟出脱贫致富路
两本村情记录,六本民情日志,那密密麻麻的一行行小字,记录着乔占瑛挨家挨户与群众促膝交谈的场景。
寺坪村是由寺坪和栗峪两个村合并而成,共9个村民小组,全村585户,1813人,其中贫困户168户502人。一道山梁让栗峪和寺坪呈“Y”字形分布,两边是森林茂密的高山,只有沟底和个别地势高的地方适宜耕种,耕地面积1185亩。
群众习惯种植土豆、玉米等传统作物,有劳动力的选择就近或外出打零工,收入普遍较低,生活比较困难。山里气温低,植物生长周期从3月到9月份,10月开始下霜,种植高山蔬菜产量少且难打开销路、种核桃板栗等经济林至少需三五年才能见效。山里的群众憨厚朴实却也缺乏闯劲,在发展产业方面有着不愿冒险、跟风、试“押宝”心态。如何让村民尽可能规避风险、短期见效、长期受益,钱袋子慢慢鼓起来?
心齐才能聚力,要想脱贫必须想方设法凝聚起众人的力量。2017年元月乔占瑛通过多次与镇领导商议、村能人座谈、召开村民大会,决定发挥大山地域和气候优势,将中药材种植作为突破口,改变耕种粮食作物“自给自足”的现状。按照“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引进了中药材种植龙头企业“陕西四季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流转90余亩土地建设种植基地,发展高效中药材。
事关群众利益,缓不得也急不得。“紫苏、荆芥一年收益,红参两年见效、猪苓三年丰收”,循着中药材的生长规律,2017年3月底由企业牵头从山东等地引进“红参、紫苏、荆芥”3种中药材试种,其中红参种植20余亩,荆芥20余亩,紫苏50余亩。同时在部分村民种植猪苓的基础上,通过“合作社+农户”把规模扩大到300亩。山里的土地不比平原地区肥沃,沙土石头多且不保墒,不适合喜湿的荆芥生长,却使得紫苏这种耐旱药材短短几个月就长到1.7米,比山外种植的高出足足50厘米。
试种的“红参、紫苏”喜获丰收,坚定了乔书记用滚雪球的方法,稳扎稳打带动群众发展种植中药材。2018年他多方争取资金购进紫苏幼苗30万株,免费发放给群众,鼓励群众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沟沟岔岔,见缝插针地种植紫苏,秋季由企业统一上门收购,销售给“天士力制药公司”,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增加收入。
“企业+基地+农户”种植中药材,让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流转土地挣“租金”、捆绑入股挣“利金”、基地打工挣“薪金”、自主发展产业挣“现金”,多渠道增加收入。2017年村上给年初捆绑的96户贫困户每户分红300元,在种植基地打工的群众劳务收入9.5万元。
移民搬迁进高楼人居条件大改善
山里的雨季一来,令乔占瑛最担心的是漫山遍野的土坯房,他和村干部经常雨夜里还在查看老旧危房。破解“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尴尬局面,还是要推进扶贫搬迁。
寺坪是个易地扶贫搬迁大村,思想工作复杂,如果处理不公,将会引起纠纷。2016年冬天,他开始走访调查,通过村民大会、民主评议、核查,最终确定了易地搬迁158户462人,占到全村贫困人口的94%。
2017年12月,这批群众收到了特殊的新年礼物——新房钥匙。对于搬迁户,要搬得出去更要稳得住。乔占瑛说“搬迁到山下新民小镇的贫困户,像嫁出去的姑娘一样并不是嫁出去了就算了,还得管好他们的后续生活”。烹饪、家政、种植技能培训得跟上,2018年“春风行动”就业招聘也不能落下,目前已实现搬迁户就业53户185人。
要想富,先修路。在寺坪这样的山村,路,更像是生命线。基础设施落后的山区,群众行路、用电和通信存在较大困难,停电停网、大雪封路更是家常便饭。乔占瑛先后争取资金55万元,修建药材基地生产路240余米,铺设栗峪村巷道1.2千米,硬化寺坪村二组道路1.3千米,安装6个安防摄像头为村民“保驾护航”。过去群众用电得从金钼公司引线,损耗大,电价高达1.6元/度,山里人连灯都舍不得开,现在电网改造后,村民用上0.49元/度的安全电,新置办的家电都使上了。村委会也告别了“手写”时代,配上电脑、打印机和远程教育液晶电视机,为党员学习、群众办事提供了便利条件。
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乔占瑛把寺坪村当成自己的家,掏心窝子干实事,发展中药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推进移民搬迁,赢得了老百姓发自内心的称赞,更换来了贫困小山村的美丽蜕变。
新闻推荐
《陕西蓝皮书·社会发展报告(2018)》中对《陕西当前婚姻稳定状况及变化趋势》做了专题报告,其中指出,通过对全国及陕西省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陕西当前婚姻形势呈现出结婚数量减少、离婚数量增多...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