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讲述 作家、读书达人、图书工作者分享阅读故事 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媒体和大众又将话题对准了阅读。事实上,我们希望阅读不仅仅是到了读书日才被重视,希望我们每天都能从阅读中找到快乐,得到成长。华商报记者采访了一些作家、读书达人,以及图书工作者,看看他们能够给我们分享什么样的阅读故事。
画家、作家吴文莉:
我和女儿有个“折书”的秘密
华商报:在你的读书生活中,有没有特别有趣的故事和我们分享?
吴文莉:多年以前,我是一个很爱惜书的人,绝不会在书上写字或者折页。我和我的女儿都是热爱读书的人,都有买书的嗜好,喜欢读文学、历史、中国哲学、美术类的书。我读的书很杂,阅读量也很大,所以我想如果我读到一本好书,也适合她读,但她并没有那么多时间怎么办?因为她到现在还在上学,不能像我花更多时间去读书。所以从她上中学起我有了个“坏习惯”,在我读到特别好的地方折一个小小的角,给她未来任何时候读书放一个路标在那里。这个“坏习惯”渐渐影响了她,她也会把她读到的好书折一个小角推荐给我。这么多年过去,我们家的大多数书里都有这样的交流,书越精彩折页就越多,书就比新的时候厚许多,有时随手翻到一本这样读“厚”了的书,里面女儿折她的,我折我的,突然就觉得非常幸福,我们享受着读书,也享受着交流;我们是看世界的人,也是写世界的人,真好。
华商报:你觉得读书能否治愈社会的浮躁?如何把浮躁的人们拉回书里?
吴文莉:读书确实可以让人沉静,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个世界,而我们都需要这样一个让心灵慢下来、静下来的方式。可能外面的世界总有这样那样的困扰浮躁,幸而作为有灵性的人类,都具有观照自己内心的能力。而读书就是这样一个向内求,向内观照内心并且同时了解这个世界的最好方式。我发起创办了“逸莲品读会”,每次品读两三本书,参加的读友大多是作家、画家、评论家和媒体人,也有老师、学生和农民,还有读友从周至和高陵来。我们只是纯粹、简单地读书品赏,但是喜欢参加的读友很多。我想,大家喜欢的可能正是这样宁静又阳光的氛围。
华商报:有读者反映好书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贵,重视包装、推荐,书越来越像形象工程,你怎么评价这种现象?
吴文莉:其实我觉得现在好书越来越多了,因为许多经典的作品不断以各种更美、更好的版式重新出版,这是好事情,满足有这方面需求的读者。新出的书许多水准真的也很不错!而各类书店和网上有很实惠的平装书,也同时满足了另一个读书人群,这样的多元化现象很正常。一切都在发展,怎么可能要求图书出版依然保持在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样态价格?那才是不正常。
华商报:有没有你认为好的方式向读者推广?
吴文莉: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和穿衣吃饭一样必须,如同呼吸新鲜空气一样自然,读自己喜欢的书,不必在意是不是世人所说的“有用”。
华商报:你觉得阅读能不能有更大的意义,比如世界可以被阅读改变吗?怎么改变呢?
吴文莉:阅读可以改变人的视野、胸怀,使人进步,我们才知道世界那么大,经典那么美。阅读使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成长为我们想成为的人。我觉得如果想使阅读具有更大意义,那一定得让读书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习惯。只有整个社会风气重新尊重读书人、尊重文字、尊重经典,那我们这个民族才能把眼光从向外在追求物质回归到向内修养内心,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基因才能得以更好传承,以更好的方式影响世界。
图书销售专业人士李云:
静心读书,要给自己营造读书氛围
华商报:你的工作和图书有关,能不能和我们分享工作的乐趣?
李云:我在西安西部出版物交易中心从事具体的销售工作(流动图书车部经理),每次见到朋友,都会问我最近有什么好书可以推荐,我总是滔滔不绝地一下子给推荐十几本。这时大家都会说,你每天遨游知识的海洋,连看书的钱都省了,还能自我提升。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为自己能成为一位图书销售人员而感到自豪。
华商报:很多家庭多年不买书了,怎样培养人们的阅读习惯呢?
李云:现实社会好多人的生活压力都很大,每个人的内心都很浮躁,只有静下心来认真读一本好书,内心才可以真正地平静,一个不善于看书的人,给自己营造读书的氛围是首选。只有随处可见图书,才能慢慢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华商报:目前陕西的图书出版现状如何?哪个城市书店最多、人们读书热情最高?
李云:陕西省在近两年时间内关于文化项目的建设一直都很注重,无论是书店的新增,还是书咖一体的结合,都如雨后春笋般渐渐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以目前情况来看,西安市作为陕西省的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会比其他地级市更加快一步的实施,关于读书的热情也就会更加浓厚。
华商报:很多人把不买书的原因归结为书的价格越来越贵,从工作角度出发,你如何思考和解释这一现象?
李云:现在大多出版图书都以小说、传记类为主,一个国家级的出版社一年出书量可能就30本左右,但是图书的内容现在很有保障,因为国家针对图书的内容也有严格的监督。图书的价格上涨,和近两年的纸价上涨有很大关系。关于图书注重包装这个问题,出版方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收藏所做的长远考虑。
华商报:你觉得阅读可以改变人的哪些方面?
李云:经常看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内在修养,还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思维逻辑。我认为在这个和平的年代,这么美好的生活里,能静下心来看书就是一种享受。比如不少的国家领袖都喜欢读书,他们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用独特的治国方式去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这就是读书的意义。
图书编辑张静:
纸质书艺术性与审美性优于电子书
华商报:在你的读书生活、编书过程中,有没有故事和我们分享?
张静:我从小特别爱读杂书。上初中时爱逛旧书摊,想买又没有钱。记得1995年11月,父母给我钱买胶鞋,我却用来买了几本书。紧接着下了几场冷雨,鞋湿透了,在课堂上冻得脚都麻了。后来,我在全国极具影响力的省级媒体负责读书栏目,每天收到不同出版社寄来的图书,爱好与职业相统一,我找到了久违的幸福。现在,我从事出版工作时间不长,也许是无知者无畏,曾经大量的阅读让我在工作时思维很少受既有模式的影响。我担任责编的第一本书《本色:将军夫人龚全珍》就获得了陕西省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华商报:很多人说阅读能让人沉静下来,但是如何吸引浮躁的人们回归阅读?
张静:好的书籍可以成为浮躁社会中最澄澈的声音、最有效的良方。从古至今,读书都是个人化的一件事,对太多人来说,读书功利性、娱乐性要大于其思想性。可喜的是,从逻辑思维等知识付费产业的兴起到电视节目《朗读者》的大火,说明读书的氛围愈来愈浓。在大环境影响下,被拉回书中的人会更多。
华商报:你从工作角度出发,如何解读书的价格越来越贵,重视包装、推荐,书越来越像形象工程?
张静:这些年糕点过度包装,浪费资源,增加了购买成本。图书是同样的道理。我的书架上有几本仿线装的书,还有毛边书,那种纸的触感能带来翻阅的快乐。太多包装豪华的书其实更像给别人看的面子工程,拥有者常常一页都没看过。不过,在保障内容的基础上,做一些在设计以及材料上匠心独运的书,依然是非常有价值的。“世界最美的书”评选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代表了当今世界书籍艺术设计的最高荣誉。艺术性与审美性,这是纸质书优于电子书的地方。不能从过度包装的极端走向所有书都要从简的极端。社会的浮躁必然也渗透到了出版领域。我们也要看到,依然有很多作者和出版人为了好书的出版而努力、坚守。在泛滥的“垃圾书”中寻找好书,更考验媒体和读者的鉴别能力。
华商报:你的私人化的读书方式是什么?
张静:过去我的阅读很杂,近年来我逐渐意识到,不能只增加涉猎面而忽视了专业化。所以我会选择几个方面的书进行阅读,而且只读经典。现代人的困境之一是可供选择的面太大了,阅读经典的名家名作,与真正的读书人分享好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樊登读书会阅读大使闫永芬:
听书之后再决定要不要收藏纸质版
华商报:目前人们阅读书籍的方式有看纸质书、电子书,听书出现较晚,但已经有了不小规模。你怎么看待大家听书的需求?
闫永芬:现在很少有人能完整地读完纸质书,尤其是参加工作以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更加不可能有大把的时间来看书。所以听书可以在人们做其他事情的同时,用听觉来接受书里的内容,解放眼睛。
华商报:电子书流行一段时间了,听书APP最近涌现不少,你觉得这些阅读方式之间是否互补?
闫永芬:APP里有很多可供读者选择的选项,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来读书或者听书,有音频、图文,你可以选择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阅读方式。比如樊登读书会是把每本书的精华用45分钟给大家解读、阐述。对于没时间去书店或者图书馆淘书的人,或者不知道要不要花时间去听整本书的人来说,你可以通过这种简介先了解自己是否感兴趣,然后再进一步深入阅读,或者买纸质版收藏。
华商报:从使用感受上来说,你觉得听书最大的便捷是什么?
闫永芬:听书者没有时间地域的限制性因素,办公室休息可以听,走路可以听,甚至跑步锻炼都可以听,如果听不完有暂停功能,下次继续,总之会有很多的便捷之处。
华商报:和传统的看纸质书、电子书相比,听书有怎样的阅读优势呢?
闫永芬:这要分人群。有的人喜欢纸质阅读的感觉。而有的人买书,是因为别人推荐或者随机性买书,但他本人并没有阅读习惯,当你再问他有没看,回答大多数是翻了几页,听书会是这部分人未来一种更好的选择。本版稿件由华商报记者 赵蔚林 采写 摄影 张杰
新闻推荐
荐书人:寇觉中(陕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司法系统特聘心理专家、大康心理集团董事长) 推荐图书:《中国人的品格》 楼宇烈 著
这本书是从中国文化的视角来讨论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国人的人文精神。中国历史和文化一直强调以人为本,天地合一,平等和谐。就人本主义思想这点要比西方人本思想早...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