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良传:从普通技术员到“研发拼命三郎”
1967年,27岁的武良传从辽宁省本溪市钢铁公司调入西北耐火材料厂,从事机械研究工作。从此,他扎根这片黄土地,先后进行了50KG摆臂式电磁锤、160吨电磁螺旋压力机、三相交流铁磁分离器、63吨电磁压力机的研制工作,这些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陕西省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发明四等奖、冶金部重大成果金龙奖等。而他本人也实现了从普通技术员到“研发拼命三郎”的蜕变,连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87年被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来铜工作后,西北耐火材料厂安排武良传到清华大学进修,在特殊非金属和精密机械设计专业学习。4年后,他回到西北耐火材料厂担任技术革新小组负责人。那时机械设备经常发生伤人事故,工人因操作压力机切大砖时切断双手的事故时有发生,再加上体力劳动强度大,粉尘严重,生产条件恶劣,如何保障工人兄弟的人身安全,改善工作环境成为摆在武良传他们这些技术研发人员面前的难题。
为了减轻岗位工人劳动强度,确保生产安全,提高耐火材料产品质量,科技攻关小组先后进行了50KG摆臂式电磁锤、160吨电磁螺旋压力机、三相交流铁磁分离器、63吨电磁压力机的研制工作。武良传科技攻关小组负责的160吨电磁螺旋压力机项目,从1974年冬开始研发,直到1984年投产,整整经历了10年时间。项目的成功研发不仅解决了生产难题,工人只需要按一个按钮就能完成操作,把他们从以前不安全、重体力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也为国家的直线电机生产开辟了道路。设备生产出来后,除了供厂里使用外,也销往全国各地。
那时武良传一心扑在工作上搞研究,常年加班也觉不出辛苦。一年冬天,他接到一个紧急设计任务,按正常情况得半个月时间才能完成,可厂里只给他3天时间。他来不及回家打声招呼,直接在办公室摆开摊子,废寝忘食地连续奋战。眼睛盯着白色的图纸看花了,就跑出去抓把雪擦擦眼睛,就这样不眠不休,直到第3天下午5点,终于完成了任务。
他在完成科技攻关小组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完成了5.7米球磨机传动系统改造、大型镗床株洲变速器改造设计、水泥熟料返回系统设计等设备升级改造工作。参与了企业重大设备故障分析与设备故障处理工作,给企业生产挽回了巨大的损失。在工作期间,武良传还积极为黄陵水泥厂、陈炉水泥厂、黄堡水泥厂等周边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虽说武良传在单位上搞研发,年年当先进,可对家里来说他却有些不称职,几天几夜不回家都是常事。妻子谢玉兰最生气的一件事是生小儿子时,他连夜把妻子送往医院后就跑回单位,第二天孩子都出生了他才抽出点时间赶去医院。“我只顾工作,家里基本没管过,多亏有个好老伴做我的后盾,‘军功章\’里也有她的一半功劳!”武良传对老伴的付出非常感激。
谈起当年取得的成绩,77岁的武良传老人饱含深情地说:“我是一名党员,党送我到清华上学,培养了我,还给了我这么多荣誉,我只是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工作,这也是我应该干的。”(本报记者 袁欣)
新闻推荐
愈写作,愈明白自己的无知和渺小贾平凹《山本》手稿。贾平凹。贾平凹的小说样子看起来很稠。他写得密密麻麻,文字环环相扣,句与句的联系很近,也很少分段。或许陕西那块地儿,黄土厚,人与人的关系也稠...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