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 推动产业蓬勃发展 ——陕西省军民标准融合状况观察
2018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实施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军民标准通用化建设。
在推动军民融合进程中,军民产品和技术标准通用化是关键,是破解军民产业深度融合的“牛鼻子”,也是推动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陕西军工资源丰富,是我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如何推动军民标准融合,充分发挥标准的战略性、支撑性和引领性作用,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力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2017年,陕西军民融合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二位,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民用航天及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据了解,“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军工企业在实行了军民分立、主辅分离、军品分线的运行模式后,具有民品研发生产管理的单位明显增多,投资规模不断加大。军工民用产品已由原来的一般消费品转变为充分体现军工科技优势和特色的高技术产品,逐步形成了民用航空、民用航天、专用设备制造、电子信息、特种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特色主导产业。
据陕西省统计局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课题组成员张琳介绍,从总体上看,目前全省军转民的产品结构、规模、品牌不断升级,涉及的领域更广泛。产品结构由军转民初期的锅碗瓢盆等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低层次领域,逐步向航天、航空、核、精细化工等高技术含量领域转变。产品规模也明显扩大,并且开始向专业化、集群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品牌意识有所增强,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明显增强,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更加快速高效。在涉及的领域方面,对相关产业的辐射作用明显增强。以航天工业为例,航天四院运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开发出了增雨防雹火箭、双金属复合管、传感器等;航天五院西安分院运用空间有效载荷技术,研发出了车载应急通信系统、智慧城市方案等。
军民品标准化建设情况各异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标准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贯彻实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重点任务分工(2017—2018年)》,要求全面推进军民标准融合。
“陕西军工行业标准化特色比较突出。”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军民融合标准化研究中心主任叶青介绍,他们在军民标准融合情况调研中发现,陕西省军工企业均设有标准化机构,配备了专兼职标准化人员。绝大多数单位建立了完善的标准体系,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各企业针对军工产品研制全过程全要素,建立了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含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树状结构的综合标准体系,一些标准化基础好的企业已形成了与产品型谱对应的标准体系。
“军工企业普遍采用规范标准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就单个产品而言,其研制主要以产品规范(技术条件)为核心,规范的编制依据技术协议和用户要求,经用户会签认可,作为产品交付的依据。而产品生产过程中,主要依据企业标准体系和《标准化大纲》中规定的设计标准、试验标准、工艺标准以及质量管理标准等过程控制标准,达到保证产品质量的目的,形成了具有企业特色的规范体系,成为标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叶青表示,陕西省军工企业各单位军品标准化已实现了全覆盖。
相比较而言,陕西省民品没有完整的标准体系。据了解,陕西省民品在各环节中采用国标、行标较多,且民用产品以客户合同或协议代替标准的情况较为普遍。由于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民用产品中定制产品较多,产品因用户需求不同而有差异因此没有完整的标准体系,特别是自行开发的民用产品,在研制初期和小批量情况下,标准的覆盖情况不容乐观。
标准共享存在壁垒
西安市在获批创建首个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标准化试点城市后,进行了一些探索。2017年6月,西安市政府出台相关办法,从民标采用、军标转化、整合修订、通标制定等6大方面开展军民融合标准化试点工作。
“工作推动起来比较困难。”西安市质监局标准化处处长关养利表示,军民融合标准化的工作体系尚未建立,军民两条线管理体制没有交集,民用标准化与军用标准化规划与计划衔接、协调不够。同时,军民标准化相互转化的路径不畅,一方面,民用标准在国防与军队建设中使用不规范,没有形成指导性的国防建设推荐采用民用标准目录,难以保证装备质量要求;另一方面,军用标准转化民用标准工作进展迟缓,阻碍了先进的国防科技在民用领域的推广应用。“没有建立军民通用标准化信息系统,标准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不能满足军民通用标准制定和使用的需要。而且军民标准化政策措施不配套,不利于相互转移。”关养利说。
据了解,目前国家标准资源虽逐渐开始向大众开放,强制性国家标准已经能够通过网站阅读、下载,但是军用标准尚难以满足“标准可发现、可获得”的需求。目前,陕西各单位军民品标准体系几乎没有融合,一般是军品一套体系、民品一套体系。
新兴产业标准发展相对滞后
2017年,西安多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一款便携式水下机器人,可替代人工进行水面和水下作业,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技术虽遥遥领先,但陕西省水下机器人产业在标准建立方面滞后。“水下机器人只是一隅。如在风电项目、核电站应急电源系统以及钻井平台的电源系统等方面,虽技术已有突破,但标准滞后,难以适应产业的发展。”叶青表示。
产业标准滞后的问题,也体现在企业在标准建设方面的态度不积极、意识不强。记者了解到,陕西省某企业利用核心技术研发的自动售货机,市场占有率较高。然而,该企业并没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产品标准。很多企业标准化发展布局和规划也不是很到位,各单位对军民融合过程中的产品研发多注重于技术和产品,而对标准没有前瞻性考虑和布局,以至于产品已经上市销售、使用,却长时间没有标准,有的仅以协议代替标准,有的则编制一个比较简单且层次很低的标准。
同时,陕西省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性标准也有所缺失,制约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获批成为西安市军民融合产业标准化试点单位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其质量保证部可靠性与标准化管理室主任刘冰表示,在通信领域,军民通用的标准较少。“标准的缺失影响了军民品之间的互动和转化,导致高新技术无法大范围使用,进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关养利表示。
试点带动 平台共享
据了解,在推动军民标准融合时,陕西省以已有的较成熟的军品标准化体系为框架,进行民品标准化体系的完善及整合;在采用标准时,实行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交叉融合使用。然而,面对军民标准融合过程中的种种难点和问题,陕西还需要更多尝试和探索。
目前,西安市在军民标准融合上,通过健全完善标准化体系、强化机制激励引导、强化企业主体推进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2017年,该市推动军工单位制修订民用标准22项,其中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14项;推动民用单位制修订军用标准31项(4项已发布)。西安科技大市场建立的军民融合标准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可向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标准信息。
“融合进程还需要进一步推动。”关养利认为,要组织军地协同制定统一的军民通用技术标准体系,在标准化建设上做到管理融合、技术融合、人才融合、体系融合,从而推进产业共融、科技共兴、设施共建、服务共享,并清理修订不适应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和标准规范,深入实施一批战略性、基础性、支撑性军民融合重大标准化示范项目。
记者从陕西省质监局获悉,今年,该省将建立陕西省军民融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选取3家至5家军工企业开展军民融合标准化试点,并在企业搭建标准体系寻找“军转民”和“民进军”的领域和方向,通过标准的融合,带动产业的融合。汪曼莉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媚)近日,顺丰宣布在陕西成立首个一件代发中心,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以物流运输为基础的产销对接服务。 三秦都市报记者获悉,一件代发中心依托陕西特色农产品...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