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邂逅老榆树 李三虎

华商报 2018-04-05 02:50 大字

早晨散步周原广场,本来在随意地摔胳膊踢腿,仰起头的瞬间,却突然发现一棵树上开了榆钱。开始还有点疑惑,到树下仔细辨认,没有错,榆叶还未长出,榆钱独领风骚。一片片小花绽成一朵朵,一朵朵小花在树枝上连成一串串,密密匝匝,绿中带黄,单片状如古钱,就是我记忆中的榆钱了。农村的老榆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都砍伐殆尽,因其木材利用价值不大不再有人栽植,而栽洋槐吃槐花一时成风,从此榆树在城乡几近绝迹。虽然树枝上的榆钱比我记忆中家乡的榆钱略显稀落,我想这是因为大树刚迁来不久,还没有适应这里水土的原因。

对于榆树的记忆主要来自于榆钱。那时,农家院子涝池岸边田埂村口到处都是榆树,种植历史不知有多么悠久。唐代诗人岑参在《戏问花门酒家翁》中咏道:“道旁榆叶青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于酒家吃罢榆钱粥后,留下“杯盘粉粥春光冷,池馆榆钱夜雨新”的佳句。明代诗人吴宽在《咏榆》中说:“生钱闻可食,贫者当果蓏。”古人早已总结出榆钱的药用价值,说它具有健脾安神、止咳化痰等等作用。

看到老榆树和榆钱的瞬间,就激活了我储存了半个世纪多的幼时记忆。那时,父亲不知在哪里剥下些榆树皮,是那种深灰色粗粝的外皮揭去后里层的白皮。榆树皮纤维很长,孩子们常扯了它拧鞭子或绳子。白皮大概是一年长一层,为一层层的长条状。母亲把一抱榆树白皮晒干,拿到村里的碾子上碾,再用细箩箩下白白的面粉。这种榆面,有种滑腻的光光的感觉,见水就成又黏又光不断线的胶状。那时粗粮居多,母亲在玉米面、高粱面、荞面中加适量榆面,就能把面条擀得又长又筋道。正好碰上一位行家,说在没有食用强筋类化学添加剂以前,人们在食品中加的就是榆面,绝对绿色环保。母亲怎么样给我们做这些饭食的我没留下什么印象,也不记得加了榆面的杂粮面条是一种什么滋味,但是母亲在碾盘上碾榆树皮时我就跟在现场玩,虽然只有几岁,那种情景还是深刻地留在了我的脑海。

那时缺吃少穿,三四月间,许多植物的根茎叶子花朵都可以弄来充饥。榆钱就是一种。这个时候,盼望榆钱能充饥的童谣就会回荡在村里村外:“正月过得快,二月来得早,三月榆钱让娃娃吃个饱。”

孩子们在长杆子前端绑一只铁钩,把开了榆钱的小枝拧下来。如果杆子够不着,就搂着粗壮的榆树蹭蹭蹭几下,攀到树顶上去,骑在树杈上捋榆钱。上到高处,一只手勾着树枝,一只手先捋大把榆钱塞进嘴里,水噜噜甜滋滋,满口水津津滑腻的清香,那香味比吃一口现在的奶油蛋糕还要解馋。

绿中透黄、亮晶晶的榆钱儿捋了满满一笼子,高高兴兴提回家交给母亲。母亲用水淘净,拌上少量面粉上笼蒸,一会儿就闻见香喷喷的榆钱饭味道。有时母亲变着花样儿,会把榆钱用面粉拌了圆成皮球大的饭团,蒸了吃也一样香甜可口。有时和一些面粉,将榆钱揉进去,给我们烙一坨大圆馍馍,切成小块,我就拿上几块站到大门口去吃,让小伙伴们看看母亲给我烙的榆钱馍馍。

偶然邂逅的老榆树,使我猛生知恩图报般的感情,激活了几近忘却的记忆和快被尘封的故事,我仿佛又看到已故多年的父母和乡亲,看到伙伴们簇拥在老榆树下捋榆钱的热闹情景。每天去广场散步,抚摸这棵老榆树,就像反刍一段很有韵味的历史。

(李三虎,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纪实小说《冯家山的激情岁月》等)

新闻推荐

目前全国105家众筹平台在运营 陕西仅有一家众筹平台

日前,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发布《互联网股权众筹平台发展报告(2018年3月)》显示,自2016年以来,平台总量方面,累计发现互联网股权众筹平台310家,目前在运营平台105家。地域分布方面,目前在运...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