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三秦都市报》带我“游”陕西 78岁老人征订本报24年 钟情旅游版做剪报50多本

三秦都市报 2018-04-05 02:48 大字

戚昌怀将相关报纸塑封后保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是戚昌怀的座右铭,也是他毕生的追求。

  一间不到10平米的房子里,攒着他看过的书、读过的报,也留下他去往全国各地的印迹。他把这些剪报、读书笔记以及各种照片邮戳专门买了个塑封机塑封起来,做成了200多本资料册。其中与三秦都市报相关的,就占了四分之一。

  “我对这份报纸的感情不比任何人少。”昨天,讲起与三秦都市报的故事,戚昌怀很动情,“看三秦都市报24年,它上面介绍过的每一个景点,我全都去过,可以说在跟着三秦都市报游陕西、看世事。”

  “三秦都市报是我的旅游向导”

  戚昌怀与三秦都市报的缘分,是从1994年本报创刊开始的。

  当年,54岁的他还未从工作的铁路部门退休,没太多时间“行万里路”,空余时间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看报。“三秦都市报的定位是都市报,我非常感兴趣,报纸一上市就征订了,这一订就是整整24年。”

  戚昌怀向记者介绍,这20多年间,他断断续续退订了不少别的报纸刊物,但从来没有想过与三秦都市报分离。“至于原因,你看看我这50多本‘走遍三秦大地\’的资料册就明白了。退休后,基本上是报纸上提及了哪个地方,我就会跑到哪个地方去旅游,回来之后再把剪报和我在那个地方拍到的照片整理到一块。你们推荐的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可以说是我‘行万里路\’的一个向导。”

  在戚昌怀整理的资料夹里,记者看到,他对本报“陕西旅游”“三秦文博”“新闻调查”以及“读图时代”几个版面尤为钟情,收藏的剪报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

  为完整保留报纸 老人专门买了塑封机

  小门小院,黑门灰瓦,西安市灞桥区柳巷村是戚昌怀的家,在村里一幢幢小楼房的掩映下不算起眼,但推门进去,他房间里这些堆成“山”的蓝色资料盒,肯定会让你眼前一亮。

  收集、整理这些资料并不是一件易事。戚昌怀告诉记者,除了费心费神,仅保留资料的各种用具,一本的成本就在100元左右。“为了能更好更长久地把这些报纸留存下来,我十几年前就买了台塑封机,每一张剪报都会认认真真地塑封,再装进档案盒。到现在塑封机已经换了3台。”

  戚昌怀掰着手指向记者细数他这些年去过的地方,“国外我去了柬埔寨和越南,国内北京、上海、杭州这些叫得上名号的城市我都去过很多回了,前两年还去了趟西藏。省内就更没有地方我没去过,几乎每一个区县我都踏遍了。”

  “看报和旅游让我更加热爱生活”

  说起读书看报及四处旅游的感悟,戚昌怀表示,这两个爱好都能让人更加热爱生活,心胸也更加宽广。

  “爱上旅游是我十几岁二十岁刚从老家武汉来西安求学的时候。迈出了第一步就回不了头了,后来这大半辈子都爱往出跑。”戚昌怀说,出去见识得越多,他越觉得自己学识浅薄,于是又来读书看报弥补。“渐渐地,这两件事就成了我这辈子最大的爱好。感谢三秦都市报,我喜欢的两件事它都能满足我,陪了我这么多年,给了我这么多好的体验和记忆。”戚昌怀说,自己会一直支持三秦都市报的发展,也会将旅游进行到底。

  我们等你讲故事

  一张张报纸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更替,更记录着媒体工作者的心血和读者的情感。本报开设专栏《我与三秦都市报的故事》,倾听广大读者讲述阅读报纸的心得和感触,并将抽取10名幸运读者,每人送上一部智能手机,赠订一份报纸。亲爱的读者,如果您有故事与我们分享,请拨打本报热线965369或@三秦都市报、三秦网与我们联系。文/首席记者张晴悦图/本报记者李宗华

  我与三秦都市报的故事

新闻推荐

文化纪录片《五陵原》获省委宣传部优秀剧本奖

摘要:日前,由刘鹏和杨焕亭共同创作完成的七集大型文化纪录片《五陵原》,荣获陕西省委宣传部面向全国征集好故事和优秀剧本(2016年度)电视剧类优秀剧本奖。本网讯(魏锋)日前,由刘鹏和杨焕亭共同创作完成的...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