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唐诗中的清明节 □张培胜

蚌埠日报 2018-04-03 14:40 大字

诗表达的是对人或事的情感,牵引的是人间的悲欢离合,这是诗的魅力,也是唐诗流传千古的缘由。清明,一个略带伤感的节日,承载的是我们对先人的悼念、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不过舒畅也是清明节的另外一种情调,比如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那个浪漫、多情的唐代,古人的清明节情怀又是怎样的呢?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笔下的清明算是直抒胸臆了,清明对春雨,毫不吝啬,纷纷地下,烘托的是忧伤氛围,氤氲的是行人“断魂”愁绪,阴阳两隔,生死相依,行人把悲伤托给雨,把情寄给逝去的亲人。作为诗作存世最多的唐朝诗人白居易,与杜牧相比,那更是直接表白了:“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面对爬满春草的坟茔,以及坟头树上聒噪的乌鸦灰鹊,诗人心头涌起的只有苍凉中的悲痛。“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虽然棠梨依旧花满枝头,但在白居易的眼里,却是生死两茫茫。

清明是寄托相思的节日,同时,清明节也是踏青节。在唐朝诗人的情怀里,相思之外,清明节也走出热闹和繁华。“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这两句出自杜甫的《清明》,一扫清明节传统哀伤情绪,令人耳目一新。说的是出游的人络绎不绝,马蹄声淹没了春日的宁静。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忧国忧民是他的真实写照,但这首诗写出了清明踏青热闹场景,显示了古人在求得生存的同时,追求精神上的快乐的真性情。像这样欢快活泼的清明诗不少。白居易写的《清明夜》——“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诗中没有丝毫悲痛的影子,健康明朗,充满春天的温暖和明媚,如诗如画,满纸喜气。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多情的诗人崔护表达的依然是思念,不过,他的思念中带着甜蜜,因为他思念的是一个女孩。清明那天,崔护去都城郊外踏青。因为口渴,就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喝,姑娘给了他一碗水,并倚在小桃树旁深情地凝视他。这情景使诗人难以忘怀。第二年清明节,诗人又来到这里,虽然门墙如故,景色依旧,但姑娘却不知哪儿去了。诗人触景生情,不胜惆怅。

扫墓是清明的重要习俗,白居易在《寒食野望》一诗中写道:“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写的就是扫墓的习俗。“满街杨柳绿烟丝,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韦庄的这首清明诗,生动反映了唐朝陕西地区女子过清明节流行荡秋千的习俗。古代的清明节,在民间开展的户外活动有放风筝、荡秋千、打马球、插柳等。放风筝是清明前后人们最喜爱的活动。唐代高骈的《风筝》——“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生动地描写了当时风筝竞放的情景。

细读有关清明的唐诗,细品唐人的清明情怀,意境深厚,情感交融,体现唐人的多情、豪放的情感,它带来的不仅是季节的清洁明净,还有心的清洁明净。因为只有这样,方能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远。

新闻推荐

盛会虽落幕 回放也精彩

三转席吸引了众多美食爱好者  为期三天的“2018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已圆满落幕。展期虽然短暂,但一路走来,亮点不计其数。  唐妞驾到  聚...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