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儿歌日系列报道陕西童谣 忒不忒 华商报读者讲述童谣故事 陕西童谣念出乡情乡恋
华商报在3月21日世界儿歌日当天,发起陕西方言童谣征集活动,得到读者的热情响应,纷纷通过电子邮箱、微信等渠道投稿,讲述自己的童谣往事,一首首童谣,不仅仅饱含浓浓的乡音,更有着乡情、乡恋
想起童谣念亲恩
“咪咪猫,上高窑,金蹄蹄,银爪爪,上树树,逮雀雀,雀雀, 噗楞楞都飞咧,把咪咪猫气死咧。”——关中童谣
正在西北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的郭韵之给华商报投稿,讲述自己的方言童谣故事,她认为最美的语言是奶奶口中的方言,““咪咪猫,上高窑……自我记事起,奶奶念的这首童谣就是我的安眠曲。后来大些了,爸妈为了让我学好普通话,在家都不再说方言,就连奶奶也不说方言了,不过她说的“是的”是“醋溜陕普”。还不懂事的我,还执着于纠正奶奶的发音。奶奶说:“瓜娃,你 (bao)笑你婆。”我说:“奶奶,你就说陕西话吧,好听!”奶奶虽然笑着点点头,但还是慢慢学说普通话。后来我想,那时的时光再慢一些、再慢一些,那就好了。”
后来郭韵之随父母到上海居住上学,偶然想到奶奶哄她入睡的童谣,还会眼眶湿润,不可抑制地想念奶奶,想念乡音。去年郭韵之回到西安上高中,可如今奶奶的背已经佝偻,耳朵越来越差,也不爱说话了,郭韵之说:“奶奶在我身上倾注了多少感情,我无从计算,也不敢去算,因为这是我这辈子无法全数偿还的。奶奶没有缺席我的成长,而奶奶的晚年时光我也会陪伴她。”
摔跤念童谣,宝宝不哭了
“研……研……疙瘩散,长宁他妈不了见!”——宝鸡童谣
宝鸡读者张亮昨日发来的一段童谣,记者乍一看并不太明白这段话什么意思,于是电话回访。一接到电话,李亮就笑着说,自己现在经常说普通话,方言发音都不地道了,但是童年陪伴自己的乡音童谣一直在脑海里,还是那么亲切。
李亮说,这段话是宝鸡当地的家长哄孩子常念的童谣。小孩子打打闹闹难免磕碰,摔跤之后就开始大哭。大人就会一边揉碰到的地方,一边念这段童谣,“研”就是宝鸡方言,揉的意思。“长宁”是他的孩子的名字,一般都是唤自己家孩子的名字,意思是揉一揉就不疼了,妈妈就看不到磕碰的痕迹了。”
因为学习中文专业,李亮对语言文字方面的新闻很感兴趣,看到华商报征集方言童谣,觉得保护方言童谣的活动非常必要,于是参与投稿。他回忆起自己在宝鸡文理学院上学时,在语言学的课程上,老师也对学生做过方言调查,而他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宝鸡人,但宝鸡话的有些读音也被普通话同化了,比如他投稿的这段童谣,“疙瘩”也只是用普通话发音读出陕西话的声调,正宗的宝鸡读音是“guoda”。
大手拉小手,童年多无忧
“一二三,上渭南,渭南有个毛老汉,吃你饭、砸你锅,把你吓得钻鸡窝,鸡放屁,你着气,鸡拉胡胡你唱戏。”——渭南童谣
读者晨星发来这段童谣,她说这是她从小听到大的童谣,“可惜现在离开渭南了,好怀念小时候的生活。”一首童谣就勾起了她对儿时欢乐时光的想念,她介绍,这首童谣是家里大人和小孩子做游戏的童谣,两个人手拉手,互相推手的过程中边推边唱,“现在念起来,就想起了爸妈对自己的陪伴和疼爱。”
无独有偶,故乡在渭南的读者薛先生也发来一段推手游戏中唱的童谣,“我看华商报征集童谣的漫画上,画了个“箩箩,面面”的童谣,我们老家也有一首类似的,大人和小孩面对面坐着手拉手,一个人推,一个人拉,像箩面一样前仰后合,一边念童谣,“箩箩面面,黑白罐罐,黑的给马吃,白的给娃吃,把娃吃得胖胖的,把马喂得壮壮的,骑到外家看唱去,啥唱?灯影子,一捶戳个窟窿子”说到最后大人去胳肢孩子,把娃逗得咯咯笑。”华商报记者 路洁
征稿启事
寻找你心中最美的陕西童谣
如果你心中有一首陕西童谣,请将它发给我们。
■征集时间:3月21日-3月28日
■征集内容:
1. 陕西童谣的文字版,包括关中、陕南、陕北各地的童谣。
2.朗诵陕西童谣的视频。
■投稿方式:
1. 邮箱投稿:电子邮箱地址huashwh@sina.com,文字版投稿请编辑童谣内容发送至电子邮箱;视频投稿,请用手机拍摄童谣朗诵视频,以附件形式发送至邮箱。两种投稿都请以“陕西童谣”为邮件标题,邮件正文标明童谣传唱地区及您的姓名、电话,欢迎您讲述自己的童谣往事。
2.手机投稿:向华商报官方微信后台(ID:hsb88880000)回复:#陕西童谣#+您的姓名电话+童谣文字(如有音视频,请一并发来)。或微信扫描二维码、搜索公众号“喜闻乐健”,关注华商文体娱微信公众号,编辑#陕西童谣#+您的姓名电话+童谣文字,发送至公号后台(请编辑至一条内容中发送)。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程靖峰通讯员张伟峰瞿健蓬)3月21日,记者从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获悉,为进一步防范和控制药品质量安全风险,落实企业药品质量主体责任,陕西省实施药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责任约谈制度。据了解,省食...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