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韩国平昌冬奥会闭幕 北京八分钟美极了 用科技吸引你 用文化打动你

华商报 2018-02-26 05:45 大字

『北京8分钟』视觉效果炫酷CFP供图

武大靖手举中国国旗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入场据新华社

『北京八分钟』表演中的机器人『冰屏』、熊猫木偶,都应用到高科技据新华社

在昨晚的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北京8分钟”成为闭幕式上最值得期待的部分。导演张艺谋不负众望,在短短的8分钟内,为全世界奉献了一段美轮美奂、高科技味儿十足的表演,展现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对全世界朋友的欢迎。

高科技惊艳登场 人机共舞亦真亦幻

这是张艺谋导演继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后,第二次执导“北京8分钟”。与14年前不同,这次的表演更多地体现了高科技元素。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参与。而擅长运用镜头美感的他再次为大家呈现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美丽图景,而蕴含其中的丰富文化和冰雪运动元素,展现了新时代的中国形象。

在会旗交接之后,主题为“2022相约北京”的文艺表演在《歌唱祖国》音乐声中绚丽开场。24位轮滑演员以及24面带着智能“冰屏”的智能机器人出现在舞台中央,这象征着第24届北京冬奥会。演员们在舞台上滑出曲线轨迹与冰屏相映成趣。两位熊猫队长的创意来自四川大木偶,参与道具制作的是四川省南充一家剧院,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大木偶的唯一传承单位。

自信展示中国文化 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

在光影中,冰雪运动的各样线条在舞台中徐徐展现。“中国结”“长城”图案都极具中国文化特色,而从“冰屏”中出现鸟巢、国家大剧院这些文化地标。此后,现场轮滑选手的脚下继续画出五彩祥龙、凤凰羽毛,诠释中华文化中吉祥的含义,代表着中国人民对于冬奥会的美好祝福。

如何在一个新时代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讲述新中国新时代的故事,这是本次表演当中的核心要义。在“冰屏”中继续展示的是中国的高铁建设以及桥梁建设等中国新时代科技和实力的重要体现,大飞机和中国“天眼”都是中国对世界科技以及自身强大的新的贡献。

构建人类共同体 熊猫信使大穿越

光影再次变化,24个“冰屏”在舞台中央渐渐组成一个圆环,中间是地球图案。在24位轮滑选手脚下,彩带、橄榄枝和梅花的线条慢慢形成,围绕着蔚蓝色的地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象征着高洁坚强和谦逊的品格,与地球图案上展示出来的五环一起,都象征着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和平,贡献美好世界的愿望。

随后,“冰屏”再次展现的是过往23届冬奥会的会徽,而现场表演者也滑出了北京冬奥会的会徽图案。熊猫队长化身信使穿越由光影组成的互联网通道。影片中,新时代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移动支付、共享单车一一呈现,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代表着中国新的科技的进步。熊猫信使飞跃回北京,收集来自国家领导人和中国各行各业人民的真诚邀请,共同发出“2022相约北京”的邀请。

闭幕式后,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总导演张艺谋接受采访,他表示:“国运昌盛,天公作美,我们的演员、技术都表现得十全十美。这次文艺演出,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展现新的面貌和气象,不是停在历史,要面向未来。”对四年后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畅想,张艺谋表示:“现在还没有确定总导演,作为创作者,我认为应该是更加新、更加现代、更有全球化意识。”华商报记者 梁军

探秘“北京8分钟”

竟然用了这么多高科技

张艺谋擅长使用“人海战术”表现宏大的艺术场面,作为这次“北京8分钟”的总导演,他摒弃了这种创作方式,而是精简演员,大量采用科技手段呈献。“北京8分钟”到底有多高科技呢?这其中又蕴涵着哪些“中国智慧”和“中国制造”?

“减重”的世界上最大熊猫木偶

两只“熊猫队长”萌趣可爱。舞台上,演员要穿着目前国内最大尺寸的熊猫木偶进行轮滑表演。四川南充大木偶剧院院长唐国良说,制作团队在原有的工艺基础上不断进行改良和创新,给熊猫减重。在选材上先后尝试了人造纸藤、天然白藤、竹篾条、铝合金丝、碳纤维条、PVC仿真藤条等多种材料,进行了上百次测试,才最终确定了用铝合金管材和碳纤维条相结合,配合上LED灯的制作工艺。最终版的熊猫道具,高2米35,却仅有10公斤左右。

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翩翩起舞

机器人与轮滑舞者互动,灵活的舞蹈动作,走位精准。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移动机器人事业部总裁张雷告诉记者,这是中国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第一次在国际赛事上表演高难度舞蹈动作,机器人不但要完成自己动作编排,更要与演员、地面投影联动表演。此次主要实现了技术方面两点突破:首先是机器人导航更加精准,要求机器人要看得远、看得清,同时用最短的时间做出判断,并迅速做出适应和调整;其次,“演员”机器人动作更复杂灵活,包括完成行进中旋转、摆动,配合演员做出些花哨的动作等。

细致到微米、冰雪一样的“冰屏”

机器人身上装载的大屏幕使这次表演十分炫酷。为了体现冰雪主题,这些大屏幕打造成像冰雪一样效果的“冰屏”。研发团队负责人、深圳壹品广电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文艺表演项目总监黄庆生介绍说,屏幕上要的效果是雪花洁白、冰花透明,这对LED显示屏技术来说是前所未有的难度。三米长的屏幕而且中间没有横梁,目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所有屏幕都经过了风洞和冷库测试,达到了风速每秒15米的要求。想要这么稳定,背后的卡槽必须结构非常精密,卡槽与屏幕之间的距离可以用微米计算。

在演出过程中,有48名演员只出现在正式表演前,他们两人一组,推着机器人和“冰屏”最先上场,机器启动后迅速下场。为了尽量不让观众看出来,他们一身黑色紧身衣,只露出眼睛部分。在北京集训的时候,他们每天要推着至少800斤的道具来回走上千米。

演员们穿上了智能发热服

闭幕式上,气温降到零下3摄氏度左右。为了做好演员的防寒保暖工作,主创团队采用了石墨烯智能发热服饰,来确保演员在穿着较薄的演出服时不会被冻伤,还可以保证动作舒展。石墨烯是一种超级新型纳米材料,具有超高强度、超高导热系数,被业界誉为“新材料之王”。利用石墨烯的特性,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了超薄透明的石墨烯电热薄膜技术,并在国外申请了专利保护。演员的石墨烯服饰在零下20度的条件下,可以发热4小时。

可视化仿真预演系统辅助导演抠细节

在整个排练过程中,有两套视觉仿真系统一直在充当着导演的“眼睛”和“指挥棒”。这就是由北京理工大学与北京电影学院组建的虚拟视觉团队设计的“OpenGL表演辅助训练系统”和“北京八分钟文艺表演预演系统”。

两套系统可以根据导演的创意方案将文艺表演过程全部仿真,以可视化的界面和图纸、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演员的运动轨迹、位置信息、队形变化、运动速度等,帮助导演把控、决策及完善表演方案。相当于让导演同时看到现场监控器和直播效果。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总体研究部副主任王春水说,具体到参与演出人员,系统可以为每个人生成自己的动作轨迹和节奏,“在不用考虑旁边人的时候,也可以知道自己什么时间该做什么动作,这样就让排练效率大大提高。”据新京报

冬奥进入北京时间

蓄力2022

让冰雪运动进千家万户

昨晚,随着奥运会旗交接和“北京八分钟”的精彩表演,冬奥会正式进入“北京时间”。在本届冬奥会上,中国代表团共获得的1金6银2铜。武大靖在短道速滑男子500米的比赛中夺得冠军,并两次打破世界纪录。四年后,北京和张家口将举办冬奥会,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冬奥会上的成功和失利,将将成为中国蓄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宝贵经验。

蓄力北京冬奥会 新人表现可期

在平昌冬奥会上,中国代表团的新人引人关注,首次参赛就被认为是夺冠热门,并且为中国夺得花样滑冰双人滑银牌的隋文静/韩聪,已经是世界冠军的获得者,隋文静只有22岁,韩聪也不过25岁。在速度滑冰男子500米比赛中获得第三名,成为首位在冬奥会上夺得速滑项目奖牌的中国男子选手高亭宇仅有20岁,但是他击败了包括索契冬奥会亚军扬·斯密肯斯、季军罗·穆尔德和温哥华冬奥会冠军牟太钒在内的诸多名将,超越了前辈刘洪波在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上创造的第四名的中国男子速滑冬奥会最佳成绩。

在雪上项目中,获得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铜牌,未满25岁的孔凡钰同样是首次参加冬奥会,在徐梦桃、张鑫等中生代力量之后,我们从孔凡钰身上看到了空中技巧后继有人。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中的张可欣是本届冬奥会上最年轻的运动员,只有15岁,并晋级决赛。早些时候,她已经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夺得了世界杯分站赛冠军。1994年2月13日出生的常馨月凭借1月底在日本举行的世界杯分站赛最后一跳的出色发挥,夺得参加平昌冬奥会的最后一张入场券,成为中国跳台滑雪历史上第一次闯入冬奥会的女子运动员。 本月12日,常馨月在冬奥赛场上首秀,完成了中国女子跳台滑雪历史性的一跳。

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平昌冬奥会上,中国代表团仅获得一枚金牌,一些优势项目丢掉金牌,既有场外因素的干扰,也与我们在一些传统优势项目上实力下滑有关。同时,在很多项目上,中国代表团还存在“短板”,在国际赛场上缺乏竞争力。这也让外界对本届冬奥会上冒出的新人充满了期待,展望四年后的北京冬奥会,盼望着这些新人尽快成长起来,在更多项目上涌现出武大靖这样的领军人物。

布局冰雪产业 推动全民健身

平昌冬奥会,中国代表团在更多项目上布局,既是为了增厚优势项目,蓄力四年后的北京冬奥会,也是为了更广范围的开展和普及冰雪运动(冬季运动),让冰雪运动走进千家万户,助力全民健身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培育。

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提到,“十三五”期间将大力普及冰雪运动项目,扶持扶持滑冰、冰球和雪上等有潜力的冰雪健身休闲项目快速发展。《规划》称,“十三五”期间将研制并实施《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计划》,大力发展大众冰雪健身休闲项目,扶持滑冰、冰球和雪上等有潜力的冰雪健身休闲项目快速发展。加强冬季项目场地设施建设,加强冰雪运动专业指导和培训,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成立冰雪运动俱乐部、培训学校。

此外,“十三五”期间还将积极打造“全国大众冰雪季”和“青少年冰雪运动普及”等群众性品牌冰雪活动,举办花样滑冰、冰球、冰壶和单板滑雪等赛事,积极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大力发展冰雪运动产业,以带动冰雪设备和冰雪运动装备生产、大众冰雪健身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逐步打造多元冰雪产业链,有效扩大冰雪体育产业市场供给。

应该说,借助四年后的北京冬奥会的东风,中国冰雪运动将迎来一段高速发展的时期,尤其在大众的普及上,更多的人将投身冰雪运动,让三亿人参加冰雪运动的目标并不遥远。

盖雪场 建队伍 陕西体育添新动力

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后,发出“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陕西省也制定了“500万人上冰雪”的目标。而从2015年开始,陕西省进行了冬季项目运动员的选拔和集训队的组建工作。

目前,全省拥有大小滑雪场37家、滑冰场3家,在建滑冰场2家。从2017年年初至今,全省共有200多万人次参加了冬季项目运动。同时,也有多位选手入选国家集训队,本届平昌冬奥会,陕西省就有三名选手参加雪车等项目的比赛。随着滑雪场地的增多,一批滑雪场也成为陕西省冬季项目的人才培养和储备基地,让陕西省在冬季项目的精英人才培养方面有了较为可靠的保障。此外,陕西省还积极布局体育+旅游的冰雪运动产业,通过举办滑雪节等活动,以赛事为杠杆,撬动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华商报记者 梁军 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新闻推荐

华山:淡妆浓抹总相宜

2月,几场降雪,将陕西华山装扮得格外靓丽。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