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中国历史上的饺子文化 □沈安娜

淮河晨刊 2018-01-30 14:03 大字

■核心提示

春节即将来临,每家每户都有吃饺子的习俗,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实际上,中国人最讲究、最为看重的就是大年除夕这顿饺子(也叫“年饭”),这是祖祖辈辈血脉里传承下来的文化基因,全家人其乐融融在一起吃年夜饺子,以示来年财源茂盛、平安吉祥、幸福康健、人丁兴旺等美好期望与祝愿。饺子虽小,文化内涵深着哩!本文就为你介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饺子文化。

饺子在我国有2600多年历史,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是专门研究秦汉以前多种礼仪的论著,载道:“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但饺子究竟源自何朝何代谁人之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既缺乏较为准确翔实的史料记载,也缺少言之有理的科学阐释,但有两种说法很有道理。

“张仲景说”,饺子源自“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东汉时期,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的张仲景,潜心钻研古代医书,广收有效方剂,著成《伤寒杂病论》,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对祖国医学发展功勋卓著。他终生以“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为铭,济世救人,情系百姓。在长沙任太守,理政三年不忘大堂行医,诊病施药。他见白河两岸乡亲饥寒交迫,骨瘦如柴,不少人耳朵冻僵溃烂,心不能忍,辞官后为民行医。冬天刚到,他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棚支锅,把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一锅同煮,熟后捞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再煮制成“祛寒娇耳汤”,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服后周身血液上涌,两耳发热,寒气顿消,冻耳很快治好。1700多年来世代承传,人们每年冬至包食娇耳,纪念张仲景。

“李世民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喜食丸子又怕油腻,令厨师在肉中加菜,结果炸、汆不能成型,厨师灵机一动用面皮包住水煮,唐太宗吃时问此为何物,厨师答曰用面皮包的丸子,这样做牢固,叫“牢丸”,不料唐太宗大喜,连称“这好!这好!”打那“牢丸”就成为重大节庆的标志性食品。1972年,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的唐墓里,发现了随葬的一只木碗里有十几枚“形如偃月”的食品,经专家鉴定确认为唐朝的“牢丸”,酷似今天的饺子。可见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饺子已传到西域少数民族地区。

饺子的历史沿革经历了漫长的渐进过程。明末张自烈作了很好说明:“水饺耳,即段成式食品,汤中牢丸,或谓粉角,北方人读角为娇,因呼饺饵,伪为饺儿。”颜之推在其文集中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据不少资料载,从“牢丸”到“娇耳”,最后叫成“饺子”,是读音读讹的缘故,说来也有数百年历史。食饺最盛在清朝,那时饺子馆随处可见,名重一时的数清道光九年河北任丘人边福于创建的一家饺子馆,以后子承父业,三个孙子再继祖业。其中三孙边林,足踏江南塞北,到处搜集资料,融汇我国菜肴烹调原理和传统技巧,创立了名扬中外的独家风味饺子——“老边饺子”,1929年在哈尔滨创立“老都一处”饺子馆,以海参、干贝、虾仁等海味为主要原料的三鲜水饺,倍受中外顾客欢迎。更为有趣的是光绪年间,天津三岔河口“白记饺子馆”做的“铃铛饺”,鲜美可口,肉馅抱团,用筷夹起来摇晃通通作响,味道、工艺令人叫绝,现在又在食品街挂起老招牌。

要说饺子成为中国人春节的当家食品习俗定型于汉代。经过战国和秦朝末代社会大动荡,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稳定,新年日期确立,正月初一吃饺子形成。从汉到南北朝,过年习俗愈演愈烈。明朝的《明宫史·史集》记载除夕吃饺子情景,“五更起……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春节是最富诗意的节日,以春季之始作为一年的开头,迎接新年也就是迎接春天。所以过年是中国人生命中最重要的第一大节日,既喜悦又神圣,如鲁迅所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人们把春的播种、夏的耕耘、秋的丰收、冬的收藏一起酿成浓酽的喜悦与香甜、四季企盼和期待都浓缩在这一天,父母把积攒了一年的快乐和盘托出。出门在外的儿女们不管阳光明媚、薄寒轻暖,还是大雪抹平江河、坚冰封盖山川的雨雪霏霏、风刀霜剑,哪怕天涯之远、咫尺之近,都要“奔年”回家吃团年饺子。为了这顿饺子,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着并希望着,一次次回家,一次次上路,除夕年夜饺子是终点,也是起点。“纵有珍肴万席,不如饺子一垫”(一种类似高粱的作物秆制成双层排列的圆垫子)。“共观新故岁,迎送一宵中”。这顿“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除夕饺子,吃可达到“更岁饺子”的喜庆,即子时更新之意,所以给这顿饺子平添了许多讲究:一是馅必清素,不能放荤,寓意素净、顺利;二是包必人多,能干活的人都凑前,寓意亲和人气旺;三是烧必秸秆,不用风箱吹,只能用芝麻秆、棉花秆等秸秆烧,意为生活节节高;四是吃必守规,依辈分次序吃,辈分高的先吃,吃时吃偶数不能吃奇数,奇数不吉利,吃前先放炮,意为除邪驱恶,吃时尽量缩短时间,杜绝差错,饺子盛在大盘里,家人相拥而就,吃时不蘸汁,小孩不上桌,寓意稳妥、平安、吉祥。这个食物形如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符合人们祈求财富心理。饺子有馅,馅心内容千变万化,各式各样,一家人围案包饺子,把面皮放在掌心,圆圆的皮上放上馅,是一种变化和神秘,表达一种祝福,远比老外吃火鸡复杂、文明多少倍。全家老幼围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品味着祖母、母亲的辛苦,共同体验时光流逝。温暖、祥和的气氛烘托着家园意识,亲情的感召力比食物的诱惑力大得多,吃下去的不仅仅是美味,更重要的是享受亲情和母爱。“没有饺子不过年,不吃饺子过不去年。”俗语说的有些偏颇,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的渴望与向往。小小饺子,包着乾坤,包着人们对来年幸福、平安、吉祥、希望的心理,是新一年丰收与收获的象征,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融合,也铸造了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灵魂,渗透到每个人生活之中。

我国地域辽阔,对吃除夕饺子的习俗不同。清初河北《肃宁县志》载:“元旦子时盛馔同享,各食扁食,名角子,取更岁交子之义。”苏杭一带,除夕夜吃蛋饺和胖头鱼,但鱼只吃中间留头尾,蕴含金银元宝和有头有尾,一年到头,家事盛旺。云南昆明地区除夕年饭吃大豆制成的饵块,可炒、烤、煮成甜咸味,祈祝新的一年五谷丰登。黑龙江、吉林、辽宁除夕吃酸菜大肉饺,意“酸宝”(拴宝)。河南一带把饺子与粉皮共煮,叫“粉皮饺子”,意“玉带缠宝”。陕西一带则将饺子和面条掺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山东,除夕夜全家坐在一起包饺子,年夜必须吃素饺子,意求新年素素净净、平平安安。南方省份年夜饭多食汤圆、炸年糕,意为团团圆圆年年高。少数民族年除夕食品各具特色。蒙古族人称春节为“白节”、正月为“白月”,除夕夜煮水饺、烤羊腿,围火炉而食,向长辈敬献“辞岁酒”。满族人年饭丰盛而隆重,吃饺子、豆包,菜有血肠、酸菜汆白肉以及象征吉庆的鱼荤菜等。湘西苗族年夜饭是甜酒和粽子,寓意生活甜蜜、五谷丰登。云南拉祜族人家除夕必做糯米耙耙,其中一对特别大,据说象征太阳和月亮,若干小的象征天空繁星,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果实累累。这些习俗尽管不同,但年夜饭吃素是共通共同的,吃饺子是共通共同的,美好的寓意是共通共同的,都是为了新年添个好彩头,这是真正原因。

“好吃不过饺子”。饺子好吃,食者越来越多,我国不少地方把饺子生产作为产业经营,发展饺子经济,扩大出口创汇,速冻饺子大量远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饺子发展也从平盘发展到饺子宴。这个以往年节才有的食品,如今已经成为品种繁多、四季有市的大众商品,大肚馅足的木鱼饺,花边月牙饺,鸳鸯饺,四喜饺,蝴蝶饺,金银饺,贵妇饺,珍珠饺,等等。过去一些达官显贵才能食用的韭菜虾米饺、白菜大肉饺,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一些禁忌做馅的蔬菜野菜也堂而皇之登上饺子馅宝座。饺子也有一些别名,北方有称“扁食”、“扁合”,老北京叫“饽饽”,广东人叫“云吞”,四川人叫“抄手”,叫法不同,说饺子都知道。让中国饺子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饺子,进而了解中国。饺子,不但中国人厚爱,外国宾客也赞叹:中国饺子,好吃!

吃中国饺子,尝天下美味。

(来源:《科学大观园》)

新闻推荐

稳增长促投资21条助力陕西工业追赶超越

本报讯(张馨心)近日,陕西省政策例行吹风会2018年第二场在省政府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是“稳增长促投资21条助力陕西工业追赶超越”。陕西省通过《工业稳增长促投资21条措施》的实施,2017年全省工业经济...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