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支撑
本报评论员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阐述,为亿万农村群众描绘了美好愿景。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工作搞不好,乡村振兴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推动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互促提升,是陕西省追赶超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陕西省“三下乡”活动开展22年来,始终以服务“三农”为核心,坚持不懈开展强农惠农富农活动,形成了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响亮品牌。一场场精彩演出和文化下乡活动,如涓涓细流滋润群众心田;一批批农技专家田间地头开展现场培训,打通科技到户“最后一公里”;一个个医疗队下乡义诊,将健康知识和医疗服务送入千家万户。
当前,全省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文化扶志扶智、科技人员扶技、卫生帮扶健康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三下乡”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与日俱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切实发挥“三下乡”积极作用,将其作为了解基层、沟通农民、服务农村的重要抓手,就一定要沉下身、沉下心,坚持常态化,做到“常下乡”“常在乡”,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支撑。
坚持“常下乡”“常在乡”,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力脱贫攻坚,推动“三下乡”常态化、制度化。当前,农村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农村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产业粗放式经营、健康水平偏低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要让基层干部群众心热起来、行动起来,“三下乡”一定要力戒“走读”下乡、干完就走,蜻蜓点水、流于形式。要经常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疾苦、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促进惠民项目与农民需求有效对接,让“三下乡”下到群众心里,引导扶持农村文化科技卫生事业发展。
坚持“常下乡”“常在乡”,要心怀群众、扎根群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让文化科技卫生工作在农村“时时在线”。只有切实做到“常下乡”“常在乡”,才能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让党的惠农富农政策走进广大农村,落实到千家万户。干部只有融入群众中去,以钉钉子精神为脱贫攻坚扶志扶智扶技贡献力量,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才能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坚持“常下乡”“常在乡”,必须在工作队伍建设上出实招、求实效,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三下乡”工作队伍要着力提高农村工作本领,深入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以扎实的作风、有效的工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长期历史性任务的完成,为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提供坚实保证。
新闻推荐
最高法研讨裁判文书说理改革1月9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组织召开裁判文书说理改革研讨会。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少平出席会议并强调,要积极推动裁判文书说理改革,切实提高裁判文书...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