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陕历博三件馆藏珍品亮相央视《国家宝藏》 馆藏170万件文物 为什么选了这三件

西安晚报 2017-12-25 06:22 大字

杜虎符懿德太子墓阙楼仪仗图壁画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由央视联合中国九家顶级博物馆打造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播出之后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文物热。12月24日晚7:30,观众期待已久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杜虎符和懿德太子墓阙楼仪仗图壁画,三件馆藏珍品文物登场亮相。

这三件文物

最能代表陕历博

在这一期的《国家宝藏》节目中,著名演员马苏、刘奕君和郭涛分别演绎了这三件文物的前世今生。而著名考古学家齐东方、密码研究学者刘胜利、建筑大师张锦秋也出现在节目中和演员共同守护国宝。

陕历博馆藏170多万件文物,其中有18件国宝,但此次亮相《国家宝藏》的除了“懿德太子墓阙楼仪仗图壁画”在18件国宝之列,其余两件在众多馆藏中似乎并不显眼,可为什么遴选了这三件呢?

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强跃表示,陕历博选这三件文物,看重的是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厚重的历史。杜虎符是秦国军事制度的化身,是封建专制王朝的缩影。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反映了唐代仕女生活和中外文明交流,而内部陀螺仪技术的应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工艺水准的精湛。懿德太子墓阙楼仪仗图壁画,让唐代高等级建筑的模样从史料中的文字记载,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实物力证。这三件文物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果仅以历史的厚重来选择文物,陕历博170多万件馆藏中有资格亮相《国家宝藏》舞台的绝无仅有这三件。强跃说:“170余万件展品,18件国宝级文物,每一件都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灿烂剖面。这些馆藏珍品汇聚在一起就是一部中国历史,这种优势在全国没有几个博物馆具备。但央视要保证节目中出现的文物种类不要太过重复,为了避开其他博物馆,最后敲定了这三件文物来代表陕历博。”

小小香囊内

藏唐代科技密码

由演员马苏守护的唐代“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来自陕历博的大唐遗宝特展,通过马苏演绎的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故事出现在观众面前。

我国熏香的历史可以追溯很久,汉代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随之传入中国。到了唐代,对外贸易空前繁荣,西域的大批香料源源不断运抵中国。“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就是在这时成为唐代贵族妇女流行饰物。

香囊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何家村,外径4.6厘米,链长7.5厘米。香囊外形是银质镂空圆球,平均分割成两个半球形,上下球体之间,以子母扣套合。内设两层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外层机环与球壁相连,内层机环分别与外层机环和内部的半圆形金盂相连。外壁、机环、金盂之间,以铆钉铆接,可自由转动,无论外壁球体怎样转动,香盂总能保持平衡,里面的香料不会洒落。制作工艺复杂,巧妙利用重力学。完美展现了一千多年前,大唐王朝的强盛国力。

据陕历博专家介绍,“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精妙之处在于下部球体中的机环,香囊中的持平装置完全符合陀螺仪原理,这样无论外壁球体怎样转动,由于机环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始终保持重心向下。而这一原理在近代才被欧美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领域。

杜虎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

中国最早调兵凭证

由陕籍演员刘奕君守护的“杜虎符”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兵甲之符,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调兵凭证,它来自陕历博的基本陈列。“虎符”是我国古代君主或皇帝授予大臣调动军队的信物,多以青铜铸造,因其状呈虎形,故称“虎符”。

刘奕君演绎了秦国与义渠征战时调兵的故事,“虎符”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枚“虎符”是1973年西安南郊杜城村附近一位农民犁地时发现的,“虎符”背面有槽,颈上有一小孔,上有错金铭文9行40字,字体为小篆,意思是:右半符掌握在国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军事长官手中,因此称为“杜虎符”,秦律规定,凡要调动50人以上的带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动。但遇上烽火报警的紧急情况,不必会合君王的右符,带兵将领可直接出兵救驾。

专家介绍,铭文反映出秦代以“右”为尊的习俗以及秦国军权的高度集中。而展出的这件虎符只有左半符,右半符的去向至今为谜。这件文物最珍贵的地方在于铸在它身上的铭文,不仅完整展示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军事制度,且是所有出土虎符中铭文最长的一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错金工艺的高超水平。

壁画再现唐代

皇家建筑结构和仪仗形式

而由陕籍演员郭涛守护的“懿德太子墓阙楼仪仗图壁画”,来自陕历博的唐代壁画精品展。它从郭涛演绎的唐长安城里一个外国人的旅游故事中走来,但背后却是一部令人叹息的皇室悲剧。

壁画的主人懿德太子李重润,是李显与韦氏的第一个儿子,从出生起就受到祖父高宗李治与祖母武则天的喜爱,但这一切在疼爱他的祖父去世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的太子之位被祖母废黜,自己也被贬为庶人。随后因宫廷斗争被赐死,生命永远定格在19岁。中宗李显继位后,追封他为懿德太子,其墓葬规格极高,并陪葬在祖父李治的乾陵旁。

懿德太子墓墓室内绘满了精美的壁画,几经盗扰,最终还保留了约40幅。此次展示的“阙楼仪仗图壁画”是一幅“三出阙楼仪仗图”。它对考古学和建筑学具有非凡的意义。因年代久远,唐代留存的建筑不多,很长一段时间学界都认为唐代的阙楼均为双阙和单阙。

1973年懿德太子墓发掘简报发表,加之乾陵后续考古调查,发现双阙下残存的石基为三出阙。在唐含元殿遗址发现左右两阙的台基高达16米,壁画与考古发现相印证。这才为唐长安城大明宫的主体建筑含元殿,以及左右阙楼的复原提供了极为生动可靠的实物依据。

阙楼仪仗图共两幅,内容相同,分别绘于懿德太子墓墓道东壁和西壁。均高296~420cm,宽976~928cm。画面壮阔,人物众多,以山为背景,绘城墙、阙楼和即将出城的仪仗队。阙,夹门而建,是宫门前的标志性建筑。图中的阙楼为三出阙,即一个母阙,两个子阙,属封建帝王等级。由步兵、骑兵和车队组成仪仗队,侍臣列前,战旗迎风招展。最令人惊叹的是每一个人物的姿态神情均有差异,展示了初唐绘画艺术的精湛造诣。据考证,三出阙超越了太子使用二出阙的标准,是依天子之礼构筑的,这也体现了一位父亲失去儿子的悲痛和想要尽力补偿的无奈。这幅壁画为当今的人们完全再现了唐代皇家建筑的结构以及仪仗形式。文/首席记者张佳

图/陕西历史博物馆提供

新闻推荐

陕西省组织开展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监管工作

本报讯(记者苏怡)日前,为加强工贸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省安全监管局印发《陕西省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监管实施方案(试行)》,在全省冶金、有色、机械、建材、轻工、纺织行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监...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