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往事 主办单位: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华商报社 在那美丽的地方连续工作900多天不休息
人物档案
姓名:罗正容
职务:援外前为陕西省人民医院眼科主任
援外时间:1974年4月至1976年12月
援外批次:第5批援助苏丹队员
站在记者眼前的罗正容,虽然已经85岁高龄,但耳聪目明,思路清楚,精神矍铄。说起40年前的援非经历,罗正容老人脑海里浮现出站在尼罗河边看到的美景: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铺满整条河流,两位壮硕的渔夫挑着一人多高的大鱼从面前走过……
罗正容告诉记者,想起援非经历,仿佛就在昨天,历历在目。
没有翻译闹笑话 误将“巨款”当小费
“去苏丹之前,有不少好心同事过来跟我打招呼,说那里贫穷、落后、传染病肆虐、野兽出没,让我做好心理准备。到了苏丹后,发现和我想象的不完全一样。我援外的地方在南苏丹的朱巴市综合医院,眼科是独立的,有门诊、病房和手术室。那里景色秀美,任何一个角度都能成为一张绝佳的风景照。”罗正容说,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物产丰富,因为气候的原因,似乎任何东西都很容易生长,经常看到人们随手从芒果树、木瓜树上摘下果实,剥皮后送入口中。之前了解到的贫穷、吃不饱饭的情况在这里没有看到过。
第5批援苏丹队员全部大学毕业,整体素质较高。因当时没有派遣翻译,有时候语言沟通不畅,有一次吃饭时将2英镑“巨款”当作小费送给当地人。食物只有当地产的玉米、木薯等,好几个月吃不上一粒米,同事见面就互相打趣:“你又瘦了。”
没有正式医生 四五十人挤在大走廊里住院
朱巴地处赤道附近,这里日照时间长导致眼病患者众多,40岁以上的人90%以上都有眼部疾病。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与之相对的是当地医疗条件很落后,罗正容所在的朱巴地区医院眼科,仅有两名刚刚毕业的医助,基本设施更是无从谈起。
患者住宿条件也非常差,经常四五十名患者不分病种、不分男女老少,全部挤在一个只有两面墙的大走廊里。漏水、电路故障,发电机“罢工”,情况的糟糕程度不断突破队员们的想象力。
连续工作972天 传授技术同时更新医疗理念
面对这样的医疗条件,罗正容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打开局面,提升中国医生的影响力。
在援外的972天里,罗正荣没有休息过一天,所有时间都给了当地的医疗事业。除了门诊、病房、手术外,罗正容还利用下班时间进行带教,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生,语言有障碍时,就连比划带画图一遍又一遍将原理讲给医生们听。
在教学过程中,罗正容发现,当地医生对患者只是简单问询后就开药治疗,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从不追问病因和跟踪治疗效果。“这样不利于疾病治疗,同时也不利于医生水平的提高。”罗正容说,在一次次的治疗和教学过程中,只要有机会她就会反复强调规范治疗、追踪观察的重要性。付出就有回报,让罗正容感到欣慰的是,助手约瑟夫在与她长达两年的合作后业务水平有了不小的进步,她离开时已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基础手术。
为百岁老人摘除白内障 被当地人称作“奇迹般的手术”
在朱巴医院,让罗正荣声名远播的是为一位104岁老人做白内障手术。上世纪70年代,没有微创手术,实行的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要将整个角膜打开一半,在悬浮的晶体上进行手术,相当于给长在树上悬空的苹果进行手术,对医生的手感、判断力都要求非常高,难度可想而知。
百岁老人见到罗正容时已有20多年病史,双眼仅有微弱光感,行动不便被家人背到医院。之前也曾想过治疗,因风险过高均被当地医生拒绝。但老人依然有着强烈的治疗欲望,为了圆老人的梦想,罗正容为老人实施了囊外摘除术,手术只用了半小时,老人的视力就恢复到0.8以上(矫正视力),当地人非常震惊,被称作“奇迹般的手术”。
因技艺高超,她的事迹曾被刊登在《尼罗河境报》上。后来,罗正容俨然成了医院的“大腕”,专程找她看病的患者络绎不绝,连卫生部长也亲自排队等她,瑞士、挪威、英国的医生也慕名前来学习观摩手术。 华商报记者王蓓
>>后记
因通讯不便,回国后,罗正容便与苏丹当地的同事失去了联系,40年来再无消息,只是断断续续从后面援非回国的医生那里打听到,那里的同事没有忘记她,一直惦记着她。
罗正容医生是上世纪70年代众多援外医生的缩影,在苏丹人民心中,中国医生是“令人尊敬的人”,他们治病救人的善举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苏丹各界的高度赞扬和爱戴,为中苏两国架设起一座友谊之桥。 摄影 王蓓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程靖峰)12月15日上午,省政府召开全省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及体制机制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梁桂出席会议并讲话,副省长张道宏主持会议。梁桂强调,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是...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