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周伟洲: 发挥史学社会功能 奏出时代最强音
■记者张潇通讯员徐百永孙建国文/图
每天早上八点以前、下午六点以后,漫步陕西师范大学,会常见到一位身材高大、微微驼背但精神矍铄、步伐轻盈的老人,行走于雁塔校区家属区和文科科研楼之间的林荫路上,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准时到办公室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他就是著名的周伟洲教授。
在继承的同时要有所创新
1962年周伟洲大学本科毕业后,便师从著名民族学家马长寿教授攻读民族史专业研究生,专业方向是藏族史。随着研究的深入,周伟洲才逐渐体悟“古为今用”必须建立在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基础之上,不能以自己主观的意识任意歪曲、伪造历史,否则史学就不成其为一门科学,没有存在的价值。
这也影响了周伟洲后来的毕业论文《英俄侵略我国西藏史略》的选题。这篇论文经过补充修改后,于1984年正式出版,得到了学界的好评,有人甚至评论此书是一本进行爱国主义好教材。“在此后的民族史研究中,我虽然偏重于匈奴、柔然、鲜卑、吐谷浑、敕勒、党项等如今已经消失了的古代民族研究,出版困难,为学界所冷落。但是,我仍然坚信,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正是在这一信念的指引之下,周伟洲先后完成了《敕勒与柔然》《英俄侵略我国西藏史略》等十余部有关中国历史上非汉族群的研究成果。
“我作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习研究中国史的一员,自然深受传统史学的影响,有意或无意地继承传统史学的某些方面。比如‘实录直书\’,不掩恶,不虚美,不文过饰非,彰善瘅恶的鉴戒史学传统;注意史料的收集、采摭,重视资料的鉴别、取舍,考证史实,错谬牴牾的求实精神;文字崇尚简洁、准确,‘文约而事丰\’的文风等等。”周伟洲的这种继承是有选择性的,并不是刻意去追求复古。比如对清乾嘉考据学派,虽然也学习他们考据的方法,但决不刻意追求“文采”或“简洁”。他认为他们这一辈史学家所要完成和开创的是如何符合时代的要求,在继承传统史学优点的同时,还要有所创新。
要求学生人品重于学识
四十多年来,周伟洲始终要求学生遵守并身体力行人品与学问并重、人品重于学识的原则。他指导毕业的研究生分布于全国各地,大多成为所在单位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
周伟洲说,“每个史学家都有自己的所长和弱点,但如果能扬长避短,奋力补救自己欠缺的地方,还是大有可为的。”“我们今天的史学家除了应继承‘直书\’、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优秀传统之外,还应自觉地在选材、论述等方面为当今的现实服务,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奏出时代的最强音。”
人物简介
周伟洲,男,1940年2月生,广东开平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学部委员等。
新闻推荐
又一惠民好政策出台了 陕西省为农村贫困人口建立补充医疗保障制度
本报讯(记者王缠卫通讯员何东)12月1日,记者从省卫生计生委获悉,日前省卫生计生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扶贫办联合出台《关于为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建立补充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