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一家三代援外 从“王翻”到“王队”的蜕变 医路往事 主办单位: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华商报社

华商报 2017-11-25 06:43 大字

人物档案

姓名:王永利

单位: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援外地点:苏丹

援外批次:第十一、第二十一批队员

援外感言

人常说:经历是财富,经历是积累,经历能够改变人的一生,经历能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越是经过艰苦环境的磨砺,越能在将来实现人生梦想。多少伟大的人物不正是经历过常人难以接受的磨砺吗?我相信自己有了两年的援外医疗工作经历,今后的人生将更加精彩。

今天要说的这位援外工作人员,不是医生,曾是一名翻译,还是一名队长。他叫王永利,曾在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原陕西省卫生厅外事处)工作,如今已退休。第一次去苏丹时还是个小伙子,第二次去时孙子都有了。学习公共卫生专业的他,在录取率不超过4%的时候考上了大学,并自学了英语。因英语底子较好,被分配到当时的省卫生厅外事处工作。两次的援外经历让他的人生经历很丰富,而令他自豪的是一家三代人都参加过援外医疗。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国,自豪吧!我岳父是1973年去的苏丹,1989年又去了一次。”王永利说,令他骄傲的是,除了岳父,自己在1993年参加了援外医疗;妻弟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在1998年-2000年参加了援外医疗;儿子也以厨师的身份加入了首批援马拉维医疗队。一时间,“我和我家三代人的援外故事”广为流传。

得疟疾 几乎无人幸免

1993年,王永利作为随队翻译加入了苏丹援外医疗队,也是当时最年轻的队员之一。在国内专门学了两年阿拉伯语的他,出国之初还有些怯,“我当时做了两手准备,与官方交流用英语,和群众交流就用阿语。”王永利说。如果不是他在苏丹两次援外时间跨度这么大,也不会对比出当时的苏丹援外医疗条件有多艰苦。

在阿布欧舍,他们当时的住所共6个院子,四五个人住一个小院。“我是农村长大的,也没见过那么大的壁虎以及蚊子,感觉都不是吸血了,像是能吃人!”王永利形容当时的环境,“我出国时带了800美金,那几乎是我一年的工资。我们在那边要啥没啥,第一件事就是借钱买蚊帐。”根据协议,医疗队在当地的支出由苏丹负责,但苏丹经济条件很差,能给医疗队解决的支出很少,所有队员只好自己解决。在苏丹,几乎每个人都得过疟疾,他虽然幸免,在当地没有得过,但回国后频发高烧,和疟疾症状很相似。

除了蚊虫外,有一天清晨发生的事情让他记忆犹新。“我们隔壁院子住了两个女医生,有一天早上起来大哭,像是被吓到了。我们赶过去一看,原来是有条蛇在房间里。”王永利形容当时的“危机一刻”:“在国内,尤其是在西安,几乎见不到蛇,别说女同志,我们也吓了一跳。”在喀土穆,偶尔还能听到枪声,这些都是在国内根本体会不到的。

二十年不短 岁月见证改变

2013年,第三十一批援苏丹医疗队启程。这次援外本来与王永利关系不大,但到2014年因前队长健康原因需派人接替,王永利便接任了队长。从接到通知到启程只有短短几天,当时母亲突发疾病,生死一线,他忍着内心的牵挂踏上非洲的土地,好在母亲最终转危为安。

来到这个熟悉的地方,感觉变化确实很大。“上次去苏丹,没办法和家里联系,打国际长途很贵,而且国内很多人家里没有电话,写封信要一个月才能收到。”王永利回忆,这次去就不一样了,每人都有手机,还有互联网可以随时保持联系。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住的是中国政府援建的新宿舍楼,每人都有独立房间,食物也很丰盛。他们能看到很多中国援建项目和大量中国工人,到处都有中国人忙碌的身影。“依然不变的是频繁停电,好在之前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也知道该如何去应对。”作为队长,这次王永利要操的心更多。

“王队,空调坏了,能不能换一个新的?”“王队,我们这里的备用药品没有恩图曼多,能不能平均分配?”“王队,什么时候能去中国大使馆看看?”队员有诸多问题,有工作上的,也有生活上的,不尽快解决队员是要着急的。“我作为队长,首先要理解他们,毕竟大家身处异国他乡,生活习惯不尽相同,多少会有些不习惯。”合理解决队员的需求是王永利工作的又一个重点。第三十一批援苏丹医疗队队员都看过一封公开信《我和我家三代人的援外情缘》,这是王永利写给大家的。信中写道:“组织上派遣我们出国援外,让不相识的人走到了一起,远离祖国和家人,在异国他乡朝夕相处,同吃一锅饭,同喝一壶水,同住一栋楼,同乘一辆车,这是什么?这就是大家庭的构架和氛围。作为家庭,就应该尊老爱幼,就应该和睦相处,就应该包容理解,就应该担当家庭责任,难道还有什么比家人的情分更重要的吗?作为一名援外医疗队员,要展示中国人的文明和素养。医生是高尚的职业,走出国门的中国医生更是苏丹人民喜爱的人,因此,援外队员要不断地丰富和丰满自己。”

中国援苏丹医疗队始于1971年,40多年来,为了苏丹人民的健康,陕西无数像王永利这样的人,一代又一代地奉献青春,在苏丹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洒下了辛劳的汗水,为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铺就了友谊之路。 华商报记者王玮

新闻推荐

今冬陕西省电力供需略有富余 最大负荷将达2280万千瓦

本报讯(记者吴鹏飞实习记者周生来)11月22日,国网陕西电力公司召开2017迎峰过冬新闻通风会,预计2017年迎峰过冬期间陕西电网最大负荷将达2280万千瓦,最大日用电量4.6亿千瓦时。陕西省内总可调出电力250...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