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铺就治水兴水新画卷
本报记者 郭军 通讯员 王剑
陕西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水资源时空区域分布不均,河流水量少、水质差、水效低。
“善治秦者先治水”。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十三五”的开局之年,陕西水利承古创新,着力实现由单纯治水向系统治水、刚性治水向柔性治水、部门管水向协同治水的转变,奏响了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强劲号角。
A顶层设计绘就蓝图
近年来,陕西省积极实施水源涵养,汉、丹江全流域水质优良,保障了一江清水供京津。渭河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引汉济渭调水及输配水、陕北黄河引水、东庄水库等重大工程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然而,兴水治水还面临着严峻挑战,全省总体缺水,且季节、区域分布极不均衡;水生态历史欠账甚多,水资源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大。
省委书记、省长胡和平多次到一线调研水利工作,研究部署全省水系建设等重点任务,强力推进柔性治水落地见效。2017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特别提出“柔性治水”,全面部署了新时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任务。
柔性治水,就是治水理念由单一防水向防用结合转变,治水方式由工程治理向生态修复转变,治水机制由行业专项管理向法制协同治理转变。系统构建江、河、湖、库联通互济的有机水系,把水蓄起来、让水活起来、使水灵起来,实现“水润三秦、水美三秦、水富三秦”!
省水利厅厅长王拴虎说:“实施柔性治水,饱含‘善治秦者先治水\’的智慧,贵在科学传承;如今处在新的起点上,重在持续推进。”
B综合施策强力推进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柔性治水实践在三秦大地迅速展开。
构建关中水系,做大“盛水盆”。以天然水系为骨架,连通工程为纽带,重要水源、湖泊、蓄滞洪区、湿地等为节点,构建“四横十纵”水系构架。通过自然水道修复,实施人工水道连接,实现水资源的联通联调联控,形成多线连通、多层循环、生态健康的水网体系。
大力实施“防治水灾害、大干水工程、完善水设施、管控水资源、修复水生态、深化水改革、创新水科技、强化水管理”等“八项水务”,努力实现水润三秦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有安全干净的水,水美三秦支撑生态文明有望得见的水,水富三秦保障生产发展有可持续的水。
作为修复水生态的重要内容之一,陕西省去年启动实施农村生态涝池恢复整治建设,建成园林式生态涝池600多座,实现涝时蓄水、旱时取水,并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农村群众休闲娱乐的“后花园”。目前,全省计划投入22亿元,在关中地区规划修复整治涝池9070座。
积极推进江、河、库、渠联通联控联调试点和扩面增效,今年西咸新区雨水、地表水、地下水立体调剂试点向秦岭北麓延伸;渭河流域汛期错峰调蓄试点向渭北延伸;水库主汛期安全运行调度试点向汉江流域延伸……把水蓄起来、让水活起来、使水灵起来。2016年实施关中地区三座水库联调,既确保了渭河生态流量,又实现为缺水灌区补水1960万立方米,同时首次实现由内蒙古向陕西省红碱淖跨省区补水100万立方米。
与此同时,以陕南引汉济渭输配水、关中东庄水库、陕北古贤水利枢纽为主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强力推进。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11处国家湿地公园遍布全省各地。
在柔性治水新理念引领下,陕西省河长制全面推行,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建设,河流综合整治成效明显,昆明池、渼陂湖、卤阳湖恢复建设和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初见成效,一系列柔性治水行动落地生根。
C河长到位织密“责任网”
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启动以来,陕西省印发了《陕西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明确要求陕西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要走在全国前列。8位省级领导分别担任渭河、汉江、丹江、泾河、延河、渭河西安段及昆明池、北洛河和黄河陕西段省级河长,带头履行职责,明确重点任务,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制度、督查考核制度、问题清单等四项工作制度,省河长办12个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赴各地督导检查,督促突出问题整改落实。
市、县、乡各级快速行动、党政担责、部门协同,许多地方党政“一把手”抓,一竿子到底。从方案、目标、制度到具体行动,层层推进。机构到位,河长上岗,越来越多的河流有了健康守护责任人。
省河长办有关负责人说:“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共设立市级河长117名,县级河长1097名,乡镇级河长2989名,四级河长制工作和责任体系已经建立。”
全面推行河长制,河道乱占乱建、乱采乱挖、乱倒乱排问题得到初步遏制,河流生态水量得到保证,水质状况得以改善。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好画卷正在三秦大地上铺展。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瑾)11月22日,记者从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获悉,为满足高峰时期生产生活用电,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及时启动电网迎峰过冬工作预案,确保冬季负荷高峰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今年迎峰过冬期间,陕西电网...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