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救人)费了很大力气,非常感谢中国医生”
医路往事
主办单位: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华商报社
人物档案
姓名:叶复来
单位:西安交大二附院原副院长
援外地点:苏丹
援外批次:第一批队员
援外感言
当时苏丹社会发展还非常原始、医疗条件落后,我们给当地人带去了健康,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这是我一生中非常难忘的一段经历。
1971年去苏丹时,叶复来只有42岁,正值壮年,一晃46年过去了,当年意气风发的壮小伙,如今已成了88岁高龄的耄耋老人。
日前,记者在西安交大二附院南院家属院见到老人时,他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因为年事已高,耳朵特别背。记者跟他说话时,常常需要很大声,即使这样,他有时还是听不清,需要一旁拄着拐杖、同样颤颤巍巍的老伴凑到他面前,大声地“二次翻译”。
老人说话很慢,虽然时间已经逝去了46年之久,但当他拿起当年医疗队员的黑白合影时,还是清晰地记起了当年的很多事情。
肩负国家重要使命
苏丹人民喜迎黄皮肤中国大夫
这张黑白照片拍摄于1971年3月16日,是陕西省首批赴苏丹医疗队的合影。“我们一共去了20个人,有16名医生、2名翻译、1名厨师、1名司机……”叶老先生看着照片慢慢地回忆说,当年响应毛主席“无偿援助非洲人民”的号召,1971年3月,陕西省从当时的西安医学院第一、第二附属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安市中心医院等医院抽调了16名医生,涵盖了内科、外科、中医科、放射科、化验科、妇产科等众多科室,和翻译、厨师、司机等人,组成了陕西省首批援苏丹医疗队。
出发前,队员们在西安进行了一个星期左右的培训,然后到卫生部报到,经过严格政审后,才飞去苏丹,去时还带着药品、医疗器械等。“那个年代,出身很重要,政审通不过的,到了北京,也没法去苏丹。”叶老先生回忆说,当时全国援助非洲的医疗队数量不多,陕西省派遣的援苏丹医疗队就是其中一支,他们首先来到了苏丹首都喀土穆的一家医院。
“到达苏丹后,大家感觉非常不适应。首先是气候不适应,去的时候是3月份,当时气温就高达摄氏50多度,大家在飞机上就把棉衣换成了单衣。”叶老先生说,“在医院坐诊时,没有空调和风扇,只能不停地喝水,却不见小便,水分都通过皮肤蒸发了。第二个不适应是语言不通,苏丹上层人士讲的是英语,普通民众讲的是阿拉伯语。翻译不在时,我们听不懂,看病常常靠比划。为了更好地看病,后来队员们都自学了阿拉伯语。”
“一开始来就诊的病人不多,当地人不知道这群黄皮肤的大夫来自哪里,后来因为中国医生看病很认真,技术好,态度又好,慢慢地,他们熟悉了来自中国的援外医生们,远远看见医疗队员,就会高兴地喊“China”,慕名前来的病人也越来越多,当地的医生都没人看了。”叶老先生自豪地说。
做手术时连麻醉医生都没有
只好由内科医生去做
在首都喀土穆工作了一年多后,队员们又被派到苏丹南部的马拉卡尔(现南苏丹)继续执行医疗任务。
“这里的工作条件比首都艰苦,基本没啥设备,只能做一般的常规化验,看病常常靠经验。做手术时,连麻醉医生都没有,我是内科医生,也只好去给患者滴乙醚进行麻醉。”叶老先生说。
有一次,队员们去一个部落,部落里的人都高兴地围了上来,但当随行的人拿出相机拍照时,人群立刻四散跑开,像受到了惊吓一样,原来他们没见过照相机。部落里的人住的是类似于蒙古包的圆形茅草房,非常低矮,“我们到房子里给患者看病时,常常需要跪着处理。”叶老先生说。当时,部落之间时常发生冲突,有一次有二三十人在冲突中受伤,队员们将伤者抬到医疗队驻地进行救治,治愈后他们都很感激中国医生。
因为医疗条件有限,有时会有重病患者没救过来,但当地人会说:“中国医生费了很大力气,虽然没救活,但还是非常感谢中国医生!”
当年援外的20名队员
10多人如今已去世
在苏丹的两年半,对家乡和亲人的牵挂一直萦绕在队员们心头。那时通讯不发达,给家里写一封信,需要辗转一个多月才能送到家人手中。
叶老先生的老伴回忆说:“那时,我在农村老家,既要带3个孩子,还要照顾他父母,每天干完地里的农活,还要干家里的活。”但那个年代,大家都绝对服从国家安排,能去非洲援外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
叶老先生看着手里的黑白合影,喃喃地说:“我们那批去了20个人,现在已经有10多个人都不在(去世)了……”
叶老先生的儿子告诉记者,父亲有时也会跟他们提起当年在苏丹援外的这一段经历,说当时苏丹社会发展非常原始,医疗条件非常差,病人经常躺在大树底下接受当地医生的诊治。父亲说:“中国医生带去了健康,创造了更好的医疗条件,也收获了两国人民深厚的友谊,这是他一生中非常难忘的一段经历。”华商报记者 卢红曼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实习记者付继琪)11月14日,陕西省肿瘤医院启动了“无痛医院”项目建设,将在全院推行疼痛患者管理,整合各科室医疗资源,为患者提供新型个体化多学科治疗模式,及无痛诊疗服务技术,让患者享受就医“全...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