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甫运:梳理秦隶的前世今生
秦隶曾是秦国的日常用字,也是今文字第一个成熟形态,其早于小篆一百多年。秦统一中国后,为解决“文字异形”问题,“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而推行的“书同文”,不是小篆,而是秦隶,汉灭秦之后,汉隶照搬与沿用了秦隶,西汉后期只是其风格上发生一些变化。这是陕西师范大学李甫运教授研究秦隶取得的重大成果。
秦隶早在秦统一中国一百多年前便已广泛使用。史料记载隶书起源在秦始皇一统中国后,“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或由小篆演变而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几十年来的考古成果,已将此结论彻底推翻。然而对隶书源流作出系统明确定位者,却始终未见。李甫运系统整理有关秦文字的简牍、铜器、陶器、封泥、铸币等实物资料,通过分析秦武公时秦公镈铭文“简练平实而又雄强”的艺术特质,将秦隶的发轫期定位在秦武公时,通过字形分析特别是秦史的研读,将秦隶的广泛使用期定位在以商鞅方升为代表的秦孝公时,通过与青川木牍进行比较,将云梦睡虎地秦简确定为秦隶完全成熟的标志。秦祚苦短,秦隶直接为汉代所用,直启汉隶。经过先生的梳理探究,隶书演变源流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
“秦的祖先曾久居西陲,与羌戎杂居,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文字的特点和部族的性格具有一致性,平实而雄强,再加上秦隶本身是各级政府,特别是作为中下层各级办事机构的日常用字,所以写得比较简洁。”李甫运分析认为,出土的秦隶简牍也昭示这一特点,很少有修饰性笔画,有些字要么起笔粗重,收笔尖细,要么起笔和收笔没有多大变化。
李甫运自幼热爱书画,十多岁从临写《曹全碑》开始学书历程,数十年遍临东汉名碑,兼顾各体,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从上世纪80年代始,先生开始专注于探究隶书书体之源头。他大量搜集书籍以及杂志等出版物中有关秦墓、西汉墓发掘出的秦隶内容,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出版了《秦隶》一书。该书既是甫运先生秦隶书法创作之集大成,又是他秦隶研究的重要成果。诚如陕西师范大学原校长、秦史专家赵世超教授在书的序文中所言:“甫运先生的艺术功力和学术水平都达到了令人叹服的程度,谓之炉火纯青,也不为过”。
作为一种书体,秦隶的审美价值极高。李甫运教授一边大量研究考古发掘出的秦隶资料,一边临习之,从青川木牍至里耶木牍,以解决秦文化在书法艺术中的表现方法及风格,并最终形成一种独具风采的秦隶书法艺术,有“华夏秦隶第一人”之誉。其作品深受国人厚爱,还被世界文化名人如日本的池田大作、马来西亚的继程法师等收藏。
李甫运说,秦隶书法直接从篆籀简化而来,点划规矩,结构严谨,美不胜收,它在从战国到汉代隶书的演变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是我国书法宝库中无可替代的美丽奇葩和瑰宝。李甫运坚信,秦隶书法作为中华传统书法艺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一定会得到发扬光大并进而大放异彩!
本版文/图由本报记者赵争耀采写
新闻推荐
11月17日,为进一步强化员工消防安全意识,提高防火自救逃生技能,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联合陕西省公安消防总队,在该公司本部开展消防综合演练。上午10点,该公司在本部电力调度通信大楼14层发现冒烟,烟气增...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