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机械行业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常处于废寝忘食状态的张戟一点都不觉得苦,他认为——“只要你拥有创新思维,创新就充满乐趣”
“传承有时是在阻碍创新”“问题就是资源”“从无到有容易,锦上添花困难”……我们采访张戟时,脑袋飞速运转,但也跟不上他冷不丁蹦出的“哲语”。
在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张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作为全国机械行业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他既不承担具体生产任务,也不需要按时上下班。企业只要求他做一件事:让“奇思妙想”自由迸发,为企业发明创造。
工作30年来,张戟累计提出、参与创新改进600余项。
重视“不受重视”的问题
“有时,经常出现的问题被合理化,甚至都不会意识到有问题存在!”
张戟经常到企业各个部门、生产一线,寻找和发现问题,但他的视角和别人不一样。他发现,产品在运转一段时间后由于震动造成的螺栓松动,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整机或工程的性能和质量。“设备运行过程中,50%以上的问题都是因为紧固件松动!”
“螺丝用久了会松,必须定期加固拧紧。”这几乎是所有与螺丝打过交道的人的共识。每逢设备保养时,工人们总要挨个检查螺栓是否松动。
“螺丝为什么一定会松?有没有永远不会松的螺丝?”张戟对这种例行检查提出了质疑。
于是,张戟开始寻找他心目中理想的紧固件。他发现,美国航天飞机采用了一种叫做“施必牢防松螺母”的零部件。这种螺母可以将螺母与螺栓之间的点接触变为面接触,使每一个接触面都能较均匀受力,从而起到防松的效果。
张戟如获至宝,赶紧和工作室成员在企业里大力推广,终于将该螺母成功应用在陕鼓透平机械上,提高了产品的安全系数。
“创新有时得跳出经验之谈。”在张戟看来,创意的火花要想迸发出来,必须摆脱思维定式,但这也是创新最困难的地方。
偶尔使用电焊机的张戟,总是能在焊接工件时闻到一股浓烈的烟尘味道。
“搞电焊的,哪能不吸点儿烟?”许多老焊工对此并不在意,张戟一查,发现长期接触烟尘的电焊工患尘肺病的风险很高,这是一种只可预防不可治愈的职业病。而目前的防尘方法,不外乎戴口罩,用吸尘器吸和用风扇吹,但效果差、不方便。
通过研究,张戟发现关键是要改善电焊工作业时的环境。按照这一思路,他在电焊面罩上连接了一台小风机和一个呼吸面具,让电焊工直接可呼吸到新鲜空气。
“知识就是工具”在张戟工作室的工作台上,摆放着一个正在组装的产品。它的外形像一个小型机器人,头顶则是一台微型摄像机。这个小巧的机器人组装完成后,将进入一些大型设备中,通过实时图像完整清晰地记录下设备内部情况,帮助完成一些复杂的检查工作。
张戟拿起这个小机器人向笔者介绍:“你看,这个图像传输设备,是无人机上用的;摄像机是运动摄影里用的;电池,则是我从航模上找的。”
“你是怎么想到用航模电池的?”笔者问道。
“哈哈,我玩航模已经很久了。”谈起爱好,张戟打开了话匣子。除了航模,他对航天、摄影、3D打印技术等都充满兴趣。
这些爱好不仅仅是张戟业余时间的消遣,更成为他知识的来源,创新的助力。
“其实,创新就是横向技术的合理组合。”在张戟的发明创造中,像设备检查机器人这样,通过嫁接其他技术实现新产品为我所用的例子还有很多。
TRT机组内部的叶片如果有积灰,容易造成设备损耗。但有没有积灰,在外面并不能看到,必须首先暂停机组,旋开上百个螺丝,打开外壳才能知晓,而这种方法既耽误时间又耗费人力。
有没有不打开外壳就能检查内部叶片积灰的办法?张戟和工作室的成员从医用胃镜上获得了灵感:“医生检查病人胃部不需要开膛破肚,那我们检查设备不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经过改良,他设计出了TRT叶片检查内窥镜,大幅提升了工人维护设备的效率。
“知识就是工具,有工具得会用,不会用,工具就是摆设。”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就是张戟解决创新难题的一条捷径。
(下转二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宋洁)记者13日获悉,陕西省工商局开始部署2017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工作,以应对当前大气污染形势,有效改善空气质量,配合相关部门打好治理雾霾攻坚战。据悉,陕西省将严把市场准入...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