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陈丹青:无意做年轻人的精神偶像

济南时报 2017-10-27 21:43 大字

□本报记者 江丹

最近,画家、文化评论家陈丹青出现在公众视野的次数有点频繁,先是乌镇木心美术馆的两个特展开幕,后来又是在中国油画院与年轻人对话。木心和油画,是陈丹青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存在,一位是他敬仰的老师,一个则是他的艺术根基所在。至于舆论所赋予的年轻人的精神偶像这个身份,陈丹青本人似乎并没有什么兴趣。

一格一格,全是格

10月23日下午2点,陈丹青出现在中国油画院邀约的一场讲座上。他穿着标志性的黑色高领毛衣和黑色西装,脸上是他一贯的严肃神情。他一坐下就开始摸西装口袋,最后在左侧下兜中摸出几张折叠的纸,拍到桌上。

旁边的主持人正在介绍这场讲座,说跟陈丹青约了半年,直到前一天晚上,陈丹青几乎没有睡觉,整理资料,准备这场讲座。陈丹青在等待讲座的正式开始,并不无聊,他在台下看到了熟人,嘿嘿地笑着打了个招呼,伸出右手食指调皮地指了一下,收回手后瞬间又严肃起来,然后低下头,让眼镜为眼睛挪出部分位置,眼神巡视一番,就像那些戴着老花镜的老人一样。

我们常常忘记或者根本没有在意陈丹青的年龄,对这位盛名在身的人物,我们只会注意到他又说了些什么。

陈丹青说:“我们常说‘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可表格发下来,一格一格,全是格啊!”

陈丹青说:“青春不等于才华,但才华靠青春壮胆。青苗一拨拨蹿上来,总有才华横溢的人。我所以痛恨艺术学院这一套,那是青春的屠杀。”

陈丹青说:“一个社会得有一小群怪人。以我观察,和明面的时尚不太有关系——很大胆,很成熟,很过分的打扮,我指的是异常出格的打扮,其实是蛮善良,蛮规矩,甚至有点孤僻,十分害羞的人。”

陈丹青说:“不要把我当读书人,书架上这些书顶多看过千分之一,以后也不会看,我得找个时候扔掉。”

……

实际上,生于1953年的陈丹青,已经64岁,距离他1980年凭借油画作品《西藏组画》闯入中国艺术巅峰人物队伍已经过去37年,距离他2004年因不认同考试制度和教育制度愤然辞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职而真正成为意见领袖已经过去13年。

陈丹青的特立独行和敢说敢言征服了一群年轻人,被他们奉为精神导师。在年轻人眼中,更多人在趋附主流的时候,陈丹青却主动对主流说“不”,甚至对主流提出种种批评,这是一种莫大的勇敢。

与时代对话,亦可保持棱角与光芒

如果年轻人对陈丹青的喜爱有一条波形图,那么木心《文学回忆录》的推出,则是其中的一个峰值。201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木心讲述、陈丹青笔录的《文学回忆录》,这套书籍一度成为判断文艺青年的圭臬。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客居纽约的木心在当地为一小群中国艺术家开讲“世界文学史”。“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陈丹青回忆。在客厅中,一群人围绕在木心左右,听大师肆意开讲文学史的种种,这样的场景满足了今天青年人对传统授业解惑的所有想象。

木心去世后,陈丹青重新翻阅当时的笔记,仿若回到当年,“瞧着满纸木心讲的话,是我的笔记,也像是他的遗物”。由于年轻的编辑无法辨读陈丹青潦草的速记,陈丹青花了半年多的时间亲自一个字一个字地完成电子版的录入工作,录完一数,40多万字。

陈丹青被年轻人视为精神偶像,而他本人则对木心推崇备至。自从《文学回忆录》出版之后,陈丹青为木心在中国的身后之事不遗余力。近些年来,陈丹青一直致力于乌镇木心美术馆的推广。近日,“塔中之塔——木心耶鲁藏品高仿及文学手稿真迹”“木心的讲述:大英图书馆珍宝展”两个与木心有关的特展在木心美术馆开展。作为木心美术馆的馆长,陈丹青说之前一直在忙着张罗这事。大英图书馆的珍宝展中,有一部分是拜伦、王尔德和伍尔夫等文豪的手稿。

“当木心先生在文学讲席中热情谈及这几位文豪时,绝对想不到他们的亲笔手稿会来到乌镇。”陈丹青感慨。

陈丹青在《文学回忆录》中说,他不知道木心怎样实践了尼采的那句话: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实际上,今天的陈丹青也一直在努力地克服时代。他辞去清华教职,批判荒诞现状,每一次类似的公开发言都是他不妥协的誓言。陈丹青之所以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恰恰是因为他的种种犀利,让年轻人知道,在与时代对话时,也可以保持棱角和光芒。

向年轻人坦陈,自己也曾年轻过

陈丹青本人,应该是对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有些许失望的。在10月23日的这场讲座上,陈丹青说,他跟一些画油画的学生聊天,难免会提到上一代的往事,可他发现,那些学生竟然连那些过往的名字都不知道。所以,他要给现场年轻的油画学生讲一讲油画的昨天和前天。

陈丹青说,清朝末年,借助于传教士,中国人便已经看到过油画。1919年,蔡元培做东请年仅20余岁的徐悲鸿吃饭,因为几天之后,徐悲鸿将乘船前往巴黎,去欧洲本土学习油画,而法国是整个18、19世纪油画最好的地方。随后,林风眠、吴大羽等也先后前往法国学习油画。

相比较于欧洲之外的美国、俄罗斯和日本,中国人开始学习油画的时间较晚,早在徐悲鸿前往巴黎之前,就已经有一些日本画家在那里学习。陈丹青对年轻人说,他们学习油画的时间比我们长,但是长不重要,不用觉得中国的油画不如人家,虽然我们启动得比较晚,但是我们有足够多的人和概率出现天才画家。

陈丹青说,他年轻学画画时也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是西安的秦文美,觉得人家画得尤其好。“我就崇拜这个秦文美,大概有七八年左右。”陈丹青说,可是后来才知道,秦文美根本不是一个人名,秦是陕西,文是文化,美是美术,当时凡是陕西送出去的画,底下都署名秦文美,再后来他才知道他喜欢的那些署名秦文美的画是蔡亮画的。

陈丹青说,他早就知道蔡亮,那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才子,后来被分到陕北,实际上他是上海人。陈丹青跟蔡亮的父亲很熟悉,对方是留学英国的老教授,住在上海的一栋洋房里。陈丹青第一次喝咖啡就是在蔡亮父亲家里,老人家坐在一个从法国带回来的沙发上,把咖啡倒进水里煮滚了,再倒出来,陈丹青完全弄不清楚,喝到嘴里也不知道什么味道。

陈丹青对年轻人说,他也曾经是“80后”“90后”,但直到现在他才知道当时大人看他的眼光如何,正如他今天如何看待年轻人:这么年轻!

这句话或许是他对年轻人的一句坦陈,他告诉那些崇拜着他的年轻人,他也曾年轻过,也曾青涩过,而他本人似乎无意做年轻人的偶像。

有学习绘画的年轻人对陈丹青说,他觉得文学高于绘画。陈丹青说,好,那你先做个文人。

还有年轻人说,古代大师画油画用光学投影,当下我们用照片。陈丹青说,我们还用什么照片,都用平板电脑、手机。 孙婷婷 绘

新闻推荐

牢记使命 苦练制胜本领 武警陕西省总队官兵热议十九大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武警陕西省总队广大官兵全程收听收看大会盛况,围绕报告内容认真学习、热烈讨论。报告中“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论述,在武警陕...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