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中文系掌门人论双一流:发展路径的选择比资源投入更重要
备受关注的高校“双一流”建设名单刚刚公布,昨天,“双一流建设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高峰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多所名校的中文系掌门人、学科带头人等总计50余位中文学科的“长江学者”汇聚一堂,共商学科发展。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教授和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驰教授不约而同谈到的一个话题,引发与会学者深思:尽管北大和复旦的“中国语言文学”此次双双跻身“一流学科”建设之列,但是从高校的内部资源分配格局来看,包括中文系在内的人文学科历来相对弱势。而对中文系来说,眼下,比资源投入更重要的是选择正确的学科发展路径。
如何直面机遇和挑战?能否在有所为、有所不为之中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对具体承担建设任务的高校来说,入选名单只是“建设”的开始。眼下,所有院校的院系掌门人都在思考“双一流”建设启动后的现实路径。
“双一流”建设,是人文学科必须抓住的发展契机
在“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前,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于今年1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提出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在已经公布的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有6所高校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分别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在陈晓明看来,“双一流”建设的启动,对中国人文学科发展来说是一大利好,是一次必须抓住的契机。中文学科不仅肩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之责,也事关文化自信。近年来,从全球范围看,人文学科一度处在危机之中。欧美国家传出裁撤公立大学人文学科、减少人文学科科研经费的消息;日本的大学也已经大幅降低对人文学科科研经费的投入。在此背景下,启动“双一流”建设对推进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并使之迈向世界一流学科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与会专家认为,“双一流”建设对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有着强大的导向作用,所有高校都必须予以充分重视。不仅是在态度上响应和支持,更要对一些核心难题展开深入思考。就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来说,判断其是否达到“世界一流”,不在于中国大学的中文专业能否在某种量化指标上胜过其他国家的同类专业,而在于其能否在理念和方法上具有世界影响力,真正成为当代中国学术创新、教育创新、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地。中国语言文学不能仅仅是中国人的学科,更应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学科,面向未来的学科。
北大中文学科经过百年发展,目前已形成语言、文学、古文献三足鼎立的局面。陈晓明透露,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目标,北大中文系已先后十一次修订具体的建设方案。他特别提及,不能把“双一流”建设简单当成“分资源”“切蛋糕”,而是应该认真盘点、梳理一下,中国的大学和各个学科要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还有哪些具体的工作要做。
未入选“一流学科”?部分高校可使用自主权遴选重点学科
值得关注的是,“双一流”建设方案的编制充分体现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在方案编制方面,建设目标可以是学科,可以是学科群,也可以是学科领域。这实际上就把学科建设的组织权交给了高校,给予高校比以往更大的办学自主权。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梅兵
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梅兵介绍,该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虽然不在“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之列,但学校本身已跻身“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行列,在具体建设学院、遴选重点学科进行一流学科建设时具有主动权。因此,华东师大已经把中文学科作为学校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写进该校一流大学建设的编制方案,希望通过新一轮“双一流”重点学科建设,将中文学科建设成为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基地,为传承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作出应有的重要贡献。
也有学者提及,从不少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编制方案内容看,此次入选的不少理工类学科呈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方案中都提到了建设学科群、交叉学科和学科集群的概念。
北京大学中文系陈晓明教授
陈晓明认为,包括中文在内的人文学科,如何在内部实现学科交叉和融合发展,启动更多学科之间的对话与交叉,也是“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事实上,从信息的快速发展,到现代消费、娱乐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在科技主导社会发展的今天,人文学科在多大程度上还能够提出它的价值理念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影响人们价值构成的有效路径,似乎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命题。
优先发展哪个方向,由学术共同体决策
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双一流”建设的启动也让身为院系掌门人的陈引驰陷入思考。“现在有些新的学科冒出来之后,可以马上组织团队、组织实验室,然后马上就可以启动研究。”但显然,这样的研究组织方式和特性不适用于中文学科。在“双一流”建设的具体过程中,平衡好学科建设各项任务之间的轻重缓急,也显得尤为重要。
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引驰教授
不少学者认为,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中文专业的特殊规律,处理好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关系。
“有些研究,可能会直接带动整个学科改变或调整方向,也有一些研究,相比之下引领性或辐射性就不是太高,但也就一些问题开展了具体而精深的研究。”如何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陈引驰认为,“哪些学术方向是应该重点发展、率先发展的,不是某一个院长或系主任说了算,也不是几个学术权威说了算,而是要在学术共同体中,通过充分的讨论,在更宽泛的学术视野下,大家一起判断、一起决策。”
原题为《全国50余位中文学科“长江学者”齐聚华东师范大学纵论学科发展,建设“双一流”,重在选择正确的学科发展路径》
新闻推荐
毛万春参加所在党支部参观《砥砺奋进的五年》主题展览党日活动时强调 服务追赶超越助力脱贫攻坚争做合格党员
本报讯(记者万君)9月21日,省委副书记毛万春参加所在省委办公厅综合二处党支部党日活动,与支部党员一起参观《砥砺奋进的五年——喜迎党的十九大追赶超越在陕西》大型主题展览,一同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