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沈尹默《杜子美绝句》行书鉴赏

广安日报 2017-08-13 04:07 大字

沈尹默书,杜甫四首绝句。

□刘敏文/图

沈尹默《杜子美绝句》行书,纸本,立轴,纵94厘米、横28厘米,书杜子美(杜甫)绝句四首:“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款“杜子美绝句三十四年五月三十一日/令果先生雅正尹默”。这幅作品是沈尹默1945年赠与时任重庆警察局局长的唐令果的。现为市域内文物机构收藏。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早年二度游学日本的沈老,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1925年,在“女师大风潮”中,沈老与鲁迅、钱玄同等人联名发表宣言,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后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荐,出任河北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1932年,因不满政府遏制学生运动、开除学生,毅然辞职,南下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抗战开始,应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之邀,去重庆任监察院委员,曾弹劾孔祥熙未遂,不满政府之腐败,胜利后即辞职,卜居上海,以鬻字为生,自甘清贫,足见沈先生高风亮节。1971年6月1日,备受“文革”迫害的一代书法大师沈尹默,病逝于上海,享年88岁。

沈尹默工正、行、草书,尤擅行书。初学褚遂良,30岁后自文征明、米芾、智永、虞世南而上溯二王父子,对前人论述颇多阐释。倡导以腕行笔,不主张模拟结构,于笔法、笔势亦具创见。其作品在书坛有很高地位。出版有《沈尹默法书集》《沈尹默手书词稿四种》《沈尹默入蜀词墨迹》等,约二十种。诗词著作有《秋明室杂诗》《秋明室长短句》等。

据资料记载,1883年,沈尹默出生于陕西兴安府,原籍浙江吴县人。其祖父、父亲为官,亦好书法,幼年便耳濡目染,并在其父的指点下学书,当时多临摹黄自元,不知不觉误入甜俗之路。后跟随家人从陕西迁回浙江,在杭州期间,他结识了陈独秀。陈在观其书法后,当面指出:“你写的诗很好,字则其俗在骨。”一个“俗在骨”,犹如当头一棒,将沈尹默打醒。沈后来回忆说:“我初听了,实在有些刺耳,继而细想一下,他的话很有道理,我是受了黄自元的毒,再沾染上一点仇老(仇涞)的习气。那时,自己既不善于悬腕,又喜欢用长锋羊毫,更显得拖拖沓沓地不受看。”而这恰恰是沈尹默学书道路的真正起点。1908年,沈尹默重新学起,潜心“入碑”。这期间,他把安吴《艺舟双楫》论书部分仔仔细细地看了几遍,能懂的地方就照着去做。首先从指实掌虚、掌竖腕平、执笔做起,用大羊毫蘸着淡墨,临写汉碑。如此不间断者两三年,然后就能悬腕作字了。1913年,沈尹默来到北京,开始临写北碑,从《龙门二十品》入手,尤其爱写《张猛龙碑》,长达三、四年时间。他曾自述道,在那期间,除写信外,不常以行书应人请求,多半是写正书,这是要彻底改变以前行草所沾染的俗气的缘故。一直到1930年,才觉得腕下有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沈尹默这一下苦功,便是23年的时间。

从25岁至48岁,沈尹默取法于汉魏六朝隶楷及北碑,从此打下了较为深厚的书法根基。从沈尹默《杜子美绝句》行书,可以看出他后期的书风,行笔迅起急收,点画峻利,转折处多以侧锋取势,形成内圆外方、撇捺重顿,结构疏密自然、纵横倚斜、错落有致。

新闻推荐

世界输电距离最长特高压交流工程投产

本报讯(刘燕记者冯红林)8月11日11时,榆横~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正式进入72小时试运行阶段。这标志着世界上迄今为止输电距离最长的特高压交流工程投产成功,陕西电网进入特高压新时代。100...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