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医生:奉献在雪域高原 ——陕西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王国星
“曾在圣湖畔许下心愿,长大了,我愿成为白衣天使……”8月1日晚上,西藏阿里滨河北路的陕西大厦206房间传出歌声,这里是陕西省“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们的住地。
“还有3天,我们第二批17名队员就要离开阿里了,今晚我们聚一聚。刚才我们唱的是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院歌。”来自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的援藏医生赵智告诉记者。
这晚,他们有的人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有的人唱起藏歌,大家都在怀念一年的援藏经历;也有些人在交谈着那些或许已经不记得名字的病人。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感伤和依恋。“虽然援藏的日子很艰苦,但要离开了,还真的有点舍不得。我们已经与阿里的人民,结下了这一生都解不开的情缘。”
一直到8月5日,已经抵达阿里的第三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在与第二批队员的交接中逐渐熟悉工作,开始踏上他们为期一年的援藏之路。
万里之遥,从三秦大地来到祖国边陲,在这片被称作“世界屋脊之屋脊”的雪域高原——西藏阿里,一批批援藏医护人员恪守着“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能降标准”的援藏精神治病救人、坚守奉献。
据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刘宝琴介绍,自2015年以来,省卫生计生委按照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的要求,连续三批共选调了51名医疗技术专家,组成“组团式”医疗工作队,赴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工作。医疗队克服高寒缺氧等重重困难,通过实施精准临床带教,开展优质贴心的医疗服务,使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医院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在这个世界海拔最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区实现了多个突破,开创了多个第一,受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得到了阿里各族群众的一致好评。
从“以人援科”到“以院包科”
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10万人,阿里地区人民医院作为阿里地区唯一一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科室不全、机制落后。因此,建立健全医院重点临床科室成为第一要务。
2016年上半年,该院人事科、总务科、信息科、设备科、中医科、重症监护病房及新生儿科等科室相继建成;紧接着,120急救及重症监护体系、ICU布局、制度流程组建完成。
两年来,援藏医生与当地干部职工,不舍昼夜,不避艰苦,完成医院新门诊医技楼提升改造、旧门诊楼装修、住院楼装修改造、管廊铺设等重大基本建设,完成该医院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信息化建设,并完成1000余万元的医疗器械设备购置。
2016年11月,阿里地区人民医院通过“二甲”评审,结束了中国唯一没有评级的地市级医院的历史。
在“组团式”援藏医生的帮扶下,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开展了第一例髋关节置换手术,第一例开颅手术及数十台大型、危重产科手术,新成立的新生儿科已能够完成1200克超轻新生儿的抢救,这些数字屡次刷新高原医疗纪录。
“具体来说,2017年上半年与2015年上半年同期相比较,住院人次同比增长69.35%,诊疗人次同比增长33.75%,手术台次同比增长85.91%,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0.05%。”陕西省援藏医疗队领队、阿里地区人民医院院长于勇告诉记者。在援藏队员的帮扶下,该院建立了感控委员会、药事委员会、设备管理委员会,修订完善了医院的13项核心制度、100余项医院管理制度和院前急救病历,健全了规章制度、完善了工作标准、规范了执业行为,同时完善了院前急救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统筹整合3年期援藏、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短期援藏、医疗扶贫援藏等医疗援藏资源,建立联动机制,统一调配管理,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助医院为主,明确省人民医院为总牵头单位,实施省内三甲医院‘以院包科\’模式,进一步完善管理和人才培养机制,夯实创建‘三乙\’的基础。”于勇显得信心十足。
对此,省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胡志强表示,省卫生计生委党组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医疗人才的培养,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全力支持推进援藏工作。各支援医院要进一步提高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带着感情、责任和事业心,全力以赴做好医疗援藏。
目前,陕西省人民医院等11家三级医院已经与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签订了“以院包科”协议,陕西优质医疗资源将进一步集结与整合,“组团式”援藏工作也将进一步深化与聚焦。
从“输血式”向“造血式”援助转变
这几天,达瓦次仁很忙,他所在的设备科正在招标,计划引进一批新设备。他查阅资料、填写表格、组织会议等都得心应手。“以前我不会这些,都是师傅来了教给我的。”
他口中的师傅叫魏建华,是第二批“组团式”援藏队员中唯一一位从事医疗装备管理的专家。魏建华说:“刚来的时候,医院用的医疗设备普遍无人维护、维修,各科室均存放有很多未维修的医疗设备。更让我惊讶的是,库房堆放有大量没有开箱和安装的医疗设备。”
接下来,他带着达瓦次仁构建医学装备管理部门、组织技术队伍、制订常规大型医学装备配置方案。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设备科,为各科室的临床业务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魏建华告诉记者:“我们第二批队员即将离开阿里了,但是我不太担心设备科的正常运转,因为我培养了达瓦次仁,他已经可以上手了。”
这样“传、帮、带”的方式极大缓解了阿里地区人民医院人才匮乏的现状,从“输血式”援助向“造血式”援助方式的转变也为阿里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这种“造血式”援助得益于陕西和阿里两地共同搭建并优化的医疗人才培养平台。在当地的配合支持下,陕西省援藏医疗队积极运用各项政策,制订了一系列留人用人措施,积极实施对外招聘。截至目前,已初步确定引进高层次人才3人,已招聘引进医护人员45人。
据了解,陕西省援藏专家们带领徒弟共开展新技术51项,结对帮带19对,帮带徒弟33人;已经培养出9名护理骨干,还有1名医疗骨干已经在陕西顺利完成进修学习,第二批进修学习工作也已开始筹备。结对帮带、外出培训、相互交流的人才培养工作格局已经形成。
奉献让民族团结一家亲
促进陕西与阿里之间的交流融合、推动民族团结一家亲,是医疗援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了解,阿里地广人稀,有限的医疗资源也只是集中在县乡一级医院,而且医疗水平有限。所以,患者需要赶很远的路到阿里看病,他们的病情往往会因此更加严重和复杂。
“由于没有暖箱和辐射台,没有呼吸机等相应的抢救设备,藏族女医生毫无顾虑地解开衣扣为低体温、休克的新生儿复温;那时候也没有呼吸机,我们的医护人员接力手动按压复苏气囊持续约7个小时。”回想起这些,赵智眼眶湿润。
8月1日晚上,来自西安交大一附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乔晋向记者讲述了一次惊险的救灾抢险。
“那是我刚到阿里的第11天,日土县东汝乡阿汝村2组发生前所未有的特大冰崩事件。接到医疗救援任务后,我们3名援藏队员跟着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救灾队一起,走了10多个小时的山路,到达海拔约6000米的救援地开展施救”,乔晋向记者回忆着当时的情况,“事后回想起来,还真有点后怕。”
因为阿里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大部分患者都集中在基层,这就要求援藏队员们克服身体不适去基层为更多患者服务。
“7月初,我们历时20天,行程3000余公里,从海拔4600米到5700米,再到3700米,走过了泥泞沼泽,也走过了崎岖山路,我们在没有路的路上连续奔波了12小时。这期间,我们经历了暴风雪的突袭,经历了烈日下的酷晒,过山车似的海拔变化,让我们反复经历着头痛和失眠。”虽然很痛苦,但魏建华说起调研结果却很兴奋,“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初步掌握了阿里地区县级医院创建甲等医院及医联体建设、医学装备管理现状以及近3年阿里地区新生儿出生体重等第一手资料。”
不仅如此,援藏队员张卫善、赵智、魏建华还在途经的各县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医疗设备管理基础知识培训和新生儿复苏相关知识培训。不善言谈的张卫善说:“能把他们的病治好,我就觉得很高兴。”
于勇感慨地说,“组团式”援藏队员们在藏期间,不仅发扬了延安精神,也同时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在他们身上,延安精神和老西藏精神在雪域高原完美结合、光芒四射。”
新闻推荐
陕西省深化公安改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361项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半年异地受理身份证14.9万张
本报讯(记者韩岩实习生武依平)“居民身份证可异地办理、报案处理情况可在网上查询、号牌选取升级为‘20选1’……”这一系列便民服务措施,得益于陕西省公安机关深入推进公安改革。盘点上半年全省公...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