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编者按:在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500米之上,望不到尽头的219国道由南向北串起了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四大山脉,串起了马泉河、孔雀河、象泉河、

陕西日报 2017-07-31 07:29 大字

陕西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第二批、第三批队员交接仪式后,大家合影留念。

援藏医生杨继,平时连做几台手术都不在话下,但在缺氧的高原,连续三台手术后,身体透支,疲惫至极。

马强检查藏族老人白内障术后恢复情况。

援藏医生赵智轻轻拿掉新生儿身上她爸爸给盖上的羊皮袄。

本报记者王国星文/图

两年前,陕西省首批“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队来到阿里。7月24日,在第二批队员即将离开的日子里,记者来到西藏阿里,实地探访这群“组团式”医疗援藏医生们的工作和生活。

尼泊尔产妇敬献黄色哈达

杨继41岁西安市第四医院产科副主任医师对口支援西藏阿里地区人民医院产科

“喂!喂!我是普兰县卫生服务中心的高粉仙。有一个尼泊尔的孕妇情况危急,已经在去阿里的路上了。”2016年8月5日下午4点,普兰县援藏干部高粉仙的电话打给了陕西省第二批“组团式”医疗援藏队员杨继。

当晚8点多,检验科、B超室、输血科、手术室、麻醉科等多个科室的10多个人已经做好准备工作。将近晚上9点的时候,普兰县的救护车开进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院子,杨继见到了这位37岁的尼泊尔产妇次旺卓玛。

“询问家属后,藏族医生告诉我这是一位尼泊尔产妇,从尼泊尔搭乘直升机到普兰县,然后又辗转到地区人民医院,折腾了十几个小时。”紧急剖腹探查术实施后,让杨继震惊的是,产妇腹腔感染、子宫破裂、大出血等多个严重症状同时出现,她已经在家中难产12天,而孩子已经胎死腹中2天。

“尽量保子宫。”不到半小时,杨继等人就迅速确定了手术目标并开始手术。这个手术,杨继面临着不曾想象的困难。

手术用血就是第一道难题。西藏阿里地区总共十几万人口,地区人民医院所在的噶尔县不过4万人,血液资源很紧缺,这就要求杨继必须在手术中更加精确地操作,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以减少用血量。

“一个小时左右,我跟张峻霄老师几个人就把手术做完了。但是,又一个难题出现了,术后防控感染的抗生素在阿里也很紧缺。为了防止感染,医院专门免费安排了一个月的营养餐、单间病房给次旺卓玛,直到她顺利出院。”杨继回想当时的情况,仍很感慨,“一般像这样的情况基本就考虑切除子宫了。但因为她是初产妇,为了她以后的人生考虑,我们还是冒险为她保住了子宫。”

手术结束,杨继手上带血的医用手套都没摘掉,就倚在手术室外的墙上睡着了。

一个月后,次旺卓玛身体痊愈,准备返回尼泊尔。临行前,她为杨继、张峻霄等人献上了极为尊贵的黄色哈达。

“业务工作只是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更重要的还有科室制度建设、医疗技术‘传帮带\’等工作。”杨继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里面有各种会议安排、流调记录的文件。记者了解到,因为缺人,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几乎无法安排正常值班。在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杨继克服困难,相继建立并完善了该院妇产科的交接班制度、病例填写制度、巡查房制度等等。

“曲珍、卓玛次仁都是我带着的阿里当地的医护人员,通过教学查房、科内培训、阿里大讲堂等形式让他们尽快能独当一面,也能给阿里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杨继表示,“通过连续两批‘组团式\’援藏医生的努力,现在妇产科入院人数和手术量都提高了30%,成为全院该指标最高的科室。”

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噶尔玛元旦告诉记者:“自治区提出‘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医疗目标,经过近两年援藏医生和我们的共同努力,阿里地区的孕产妇死亡率已经降至零。”

记者结束采访时已经是深夜11点了。杨继转过身继续写着自己的生活日志。“科里现在的住院病人中有四五个都是妊高症的病人。通过2个多月的工作,我发现妊高症在阿里地区发病率较高,当地藏族医生对这个疾病的认识还不足,在诊治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目标并不是脱盲,而是高清视物”

马强42岁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二病区副主任医师对口支援西藏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眼科

7月26日早上9点,马强带着刚到阿里的第三批“组团式”援藏队员刘明来到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眼科熟悉情况。

“这是我们科那台上世纪80年代的裂隙灯”,马强指给刘明看,“尽管有点旧,使用起来不够方便,但是检测功能没问题。我们麻烦一点儿没关系,能不花的钱就尽量不花。”

此时,一位藏族老人走进眼科诊室,通过他的病历,记者得知他叫噶木东,52岁。按照马强的指引,他把眼睛对准一个光点,随后马强让刘明来到裂隙灯前:“他已经散瞳20多分钟了,你看他的角膜上有明显的带状翳子。”确定了病情,马强给老人安排好手术时间,接诊下一位病人。

截至当天,眼科已经完成了33台手术,平均病人住院时间是2天至3天。“过去根本没有这么多,看不见要么就算了,要么就去拉萨治疗。我们援藏以后,今年的手术量已经200台了,这个数字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马强说道。

早上10点多,之前预约好的手术时间到了,今天一共有6台白内障手术。马强换好手术服,戴上手套和口罩走进手术室。几个小时过去了,等到记者再次见到他,已经是下午2点,这是阿里地区的下班时间,但马强和同事们并没有吃午饭,而是继续在做手术。这时已经是第6台手术了。

记者进入手术室,马强正在指导41岁的眼科医生卓玛央吉为75岁的阿旺旦增进行白内障手术。记者看到卓玛央吉小心翼翼地把人工晶体植入阿旺旦增的右眼,然后冲洗、清理,手术技巧很娴熟,手术过程非常顺利。

“以前这里就可以独立完成白内障手术,但是白内障往往合并有许多相对手术禁忌症,情况复杂的就只能去1500公里外的拉萨治疗。这路上的颠簸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疾病。”走出手术室,马强一边摘手套一边跟记者说,“因为阿里地区紫外线照射时间长且强烈,这里的老年人很容易得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科病。我来了以后,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眼科可以开展更为复杂的眼科手术。”

也正因为这样,虽然只有4个医生,但马强给眼科建立起了住院病房,这极大地方便了住家较远的藏区群众,而且给复查病人也提供了住宿的便利。

换好衣服的马强显得有点疲惫,稀薄的高原空气让他喘着粗气。他向记者回忆着去年他诊治过的一位藏族老人。“名字我不记得了,他已经75岁高龄,来的时候失明而且聋哑。作为医生,我是第一次遇到这种完全无法进行信息交流的病人,令我束手无策。”

后来,在同事的耐心帮助下,从注射麻药到手术再到术后恢复,马强用耐心慢慢地找到了跟老人沟通的方式,顺利完成了手术。当老人拆下手术布条的瞬间,咿咿呀呀地叫着,双手不断地拍着,非常高兴。

“这咿咿呀呀声,大概是我听过最好听的高原之声了。”马强开心地说。

他告诉记者,随着藏区群众的认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用眼需求也在逐步提高。以前医院只有一种度数的人工晶体,基本上可以保证患者从盲人到复明。然而,现在我们通过更加精确的度数测量,开始开展多种度数的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我们的目标已经变成了让患者能够高清视物。

离开阿里的日子就要来了,马强说他心里还有一点遗憾:“我们眼科尽管已经有了不错的医生和病房,但现在还没有专科护士,有了专科护士对病人的康复会更加有利。”

再也不用靠晒太阳退黄疸

赵智36岁陕西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治医师对口支援西藏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儿科

“这里的新生儿居然被放在太阳下面晒黄疸!”

“他们居然用奶瓶装着酥油茶喂新生儿喝!”

“帮助呼吸困难的新生儿居然是用嘴去吹!”

赵智一连发出许多感慨,回想一年前,刚到阿里的赵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是,经过他和同事们一年的援助帮扶,这里的新生儿科不仅实现了从无到有,而且还发展壮大成为医院的重点科室。

7月25日早上9点,赵智像往常一样来到医院查房。“阿里地区人民医院之前是没有新生儿科的,我到这里帮助他们建立了新生儿科,跟儿科合在一起。可以说,‘新生儿科\’是我们医院的‘新生儿\’。”

赵智告诉记者,刚来的时候,这个科全年只有13个病人,但今年已经有了114个病人。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导致这个科各种仪器设备都堆放在库房内无人使用,非常浪费。“我在库房看到堆成山的仪器设备,高兴极了。用了几天时间,就把暖箱、呼吸机、辐射台等都组装好,搬运到病房去了。”

正说着,赵智推开一间病房门,直奔暖箱里的新生儿去了。他熟练地打开暖箱的门,用手轻轻抚摸着孩子,拿掉了孩子爸爸给她盖上的羊皮袄,又察看了暖箱上显示的各项数值,并且叮嘱孩子爸爸不要触碰暖箱上的任何按钮,也不要再给孩子加盖任何东西。因为语言不通,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

忙完了孩子,赵智才想起随行采访的记者。“很抱歉,我一般一进病房第一眼就是看孩子,看看有没有肌张,肤色是否正常等等。”暖箱上方的牌子上写着:“出生:2天;名字:贡嘎之女。”一直守着暖箱寸步不离的就是孩子的爸爸贡嘎。记者离开房间后,房间里传来贡嘎轻轻的藏语歌声。

“在雪域高原的新生儿病房听到这样的藏语歌声,我心里觉得很温暖、很幸福,也很有成就感。”赵智微笑着告诉记者。

跟贡嘎的病房相隔两间,是从阿里地区日土县来的一个产妇,她的孩子叫嘎玛拉姆。

“我的预产期是8月17日,但前些天突然肚子疼,我知道这里有陕西来的医生,就赶紧连夜赶过来了。”她站在早产一个多月的嘎玛拉姆身边,显得有点虚弱和担心。“孩子现在还是黄疸不退,有点瘦小,这该怎么办?”

赵智打开孩子的襁褓,拿出孩子瘦弱的小手放在自己的手掌上。他叮嘱嘎玛拉姆的妈妈:“一定要坚持母乳喂养,母乳不够再用配方奶粉替代,一定不能给孩子乱吃东西,要科学喂养。”平日里,他还手把手教他们冲泡奶粉。因为信赖这里的医生和技术,尽管赵智说可以回家休养了,但这家人还是坚持住在医院,这已经是产后的第11天了。

刚刚走出病房,赵智遇到了儿科的护士长春花。看到记者采访,她主动说起医院的变化:“赵智主任来的时候,我们只会扎普通的钢针,根本不会给新生儿扎滞留针。在他的指导下,我们现在都学会扎滞留针了。”她还表示,以前医院根本没有正规的护理查房制度,连一个文件盒都没有,现在病历、制度都健全了。

“这就是我带的两个徒弟,他们现在基本上都可以处理基础性新生儿科的问题了”,赵智指着墙上挂着的照片和名字说道,“达瓦卓玛和宗琼央珍是这里未来的希望,我们后面的每一批援藏医生一定会继续‘传帮带\’下去,让阿里的新生儿从出生就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还有几天就要离开阿里,赵智从开始的不适应变得有些不舍。“现在住在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儿科的早产儿也可以像内地的早产儿一样住在暖箱里;呼吸困难的孩子也能有呼吸机的支持帮助;黄疸的孩子也可以通过精密的仪器来监测,用蓝光来治疗,再也不用靠晒太阳退黄疸;我的新生儿医生团队现在已是当地儿科的主力军。”

新闻推荐

“陕西爱心支教联盟”以支教名义违规办班

本报讯(记者袁志强)近期,有媒体报道,“陕西爱心支教联盟”以支教的名义组织高校大学生到各地开办辅导班。经查,该活动是由某公司打着爱心支教的旗号开办的收费辅导班,不属于任何部门或高校联合组织的支...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