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暖心民政解民忧

商洛日报 2021-10-14 09:50 大字

本报讯(李婷 王浩)自开展“提士气、强担当、建机制、促发展”作风建设以来,柞水县民政系统从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事项入手,强化履职担当,传递民政温度,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没想到你们会上门给我娃办证,这下我总算放心了,真是谢谢了……”凤凰镇双河村村民夏永印老人握着县民政局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说道。原来,夏永印老人的儿子夏康友患有先天性脑瘫,儿媳黄玉荣肢体残疾。因此,老人一直想为儿子一家办理残疾证,享受政府补贴,减轻家庭负担,但是由于家庭的特殊情况和交通不便,迟迟没有办理相关证件。柞水县民政局在开展“走基层、听民声,解难题、纾民困”活动中了解到,残疾农村特困人员无残疾证、残疾等级更新不到位、办证难等问题成为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之一,为此,县民政局联合县残联、县人民医院工作人员对残疾农村特困人员开展集中上门办证服务,为像夏康友一样的45户群众办理了三代残疾证。

开展作风建设以来,柞水县民政局按照“边排查、边整改、边提升”的原则,共排查出符合条件未及时纳保、重大疾病救助程序多、特困对象居住环境不够好等6类问题,靶向施策,用足用活低保“刚性支出扣减”等政策,共排查新增低保98户231人;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有集中供养需求的12人送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对11名监护不力的照料服务人进行了更换;积极落实“分级审批”“先行救助”政策,对7名急难群众实行先行救助;争取专项资金200多万元对全县8所敬老院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切实做到以作风促整改、以整改促提升、以提高促发展,推动柞水县民政工作再上新台阶。

新闻推荐

红岩寺的“蜜蜂书记”

本报记者靳天龙通讯员朱环赵田地“目前,村上的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成员已经发展到52名,每年能够生产优质蜂蜜达30吨~50吨。...

柞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柞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