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居红岩寺镇

西安晚报 2020-11-12 18:46 大字

□刘业科

我向往山里人的生活,渴望有朝一日带上家人或约几个好友在山里住几天,欣赏自然美景,呼吸清新空气,品味农家饭菜,倾听鸟儿歌唱……

暑假的一天,小余邀我去商洛红岩寺镇他老家玩。下了高速驶入乡村小路,山路崎岖且坡陡弯急,路边景色很美,但我无暇欣赏,只能专注开车。

车刚停稳,两位老人就迎了上来:“欢迎欢迎!一路辛苦了,快进屋吧!”

房子较古老,挑檐稍宽,檐下吊着一层竹木绑的放山货的晾床。进屋坐下,屋里有点潮,地上起了薄薄的白碱。喝了会儿茶,桌上已满满地摆上了饭菜,都是两位老人自己种的或山里采的,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最特别的是粽子,糯米拌芸豆的,酥软香甜口感极好,老人说,昨晚就开始焖煮了。

饭后去登山,核桃、柿子等果树漫山遍野;不规则的梯田里长着玉米、土豆等农作物。

“咦,那是啥?”一棵树上长着绿茸茸的东西。

“那是栗子。”余叔说。“噢,真稀奇!”

夕阳下的群山披上了金灿灿外衣。

回到家,余叔说这里每逢天下大雨就提心吊胆,怕山体滑坡,平时屋里也比较潮湿。政府已在镇上为他们安了新家,这里只在农忙时回来住几天。

第二天早晨,我们要去新家了。翻过两座山便到了红岩寺镇,新家是三室两厅结构,与城里的没多大区别,不同的是楼梯过道都堆满了做饭用的柴火。

休息了一会儿,听说要做糍粑,我便没了倦意。我同小余先到河边取水,沿石阶下去有一泉池,池分三重,里面的泉眼池清可见底,不减不溢,是供饮用的;中间是洗菜池;外面的洗衣池直接流入小河。广场边上有块一米见方的青石,石面粗糙且中间低凹。煮熟且剥了皮的土豆约鸡蛋大小,据说只有这里的土豆才能制作糍粑。阿姨将土豆装袋、扎口放在石窝处敲打,然后倒出搓碎碾面,形成有黏性的面团。

余叔一锤一锤落在石窝处,发出清脆的声音。“我来试试吧。”使足劲儿砸了几下,土豆面溅得到处都是。余叔说,要用巧劲速落快起。我好像找到了点感觉,砸了几十下就已气喘吁吁了。大家轮番上阵,起泡的糍粑就像发了酵的面。小余洗了洗手,将糍粑从石窝底部猛然揽起放入盆中。最后将青石洗净盖好,这好像也是不成文的约定吧。

如农家搅团的糍粑,浇了酸菜臊子,清香扑鼻。用筷子夹开一块放进嘴里,绵软柔滑,酸爽入味,不待咀嚼便滑入咽喉,全然没了土豆的味道,好像已变成了其他食材,真是难得的美味!

下午,沿着河边散步,超市、餐馆一家挨着一家。后街有一古戏楼,木刻的戏曲故事彩画富丽堂皇。沿河两岸有几个小区,听说已完成三期工程,安置了几千户人家。有多层的楼房,也有两层的统建小院。门前收拾得很干净,所有空地都种上了花和菜,有的架上还垂着葡萄、葫芦和金丝瓜,很有情趣。

政府广场并不算大,但这对山里人来说已是很奢侈的了。周围是活动器材,河边柳树下有几排长凳。广场里的人越来越多,走路的、闲聊的、带着小孩溜滑板的,很是热闹。此时,正面舞台上响起了音乐,台下几十人列好队,跳起了流行的广场舞。

新闻推荐

柞水全力打造特色产业体系

本报讯近年来,柞水县按照“一主两优+X”产业发展布局,加快做大、做精、做强木耳主导产业和林下经济、乡村旅游两个优势产业...

柞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柞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