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新房 过新年

商洛日报 2018-02-13 08:52 大字

李小龙 摄

宋志学一家围坐在沙发上其乐融融地看电视

住进新房后,柞水县移民搬迁办的干部专门来看望姜力萍。

贾帮满夫妻在房屋改造后,忙着准备过年的吃食。

乔迁新居,对很多人来说是生活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2017年底,商洛市多地享受到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政策的群众,在2018年农历新年来临之前喜迁新居,他们或搬离了原来恶劣的生活环境,或告别寄住的亲友家,或结束流离失所的生涯,开始拥有属于自己宽敞明亮的家。搬新家、住新房,这种幸福与新年的喜庆碰撞,必定会生出更加温馨、安详、浓烈、红火的年味。

四个单身汉的乔迁之喜

1月4日清晨,天边刚刚露出鱼肚白,寂静的云蒙村就在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迎来了崭新的一天。“表叔表婶,快进屋里坐。”在尚未散去的青烟中,50岁的单身汉汤景华站在新房的门口,一脸憨笑,又是发烟,又是递水,迎接着前来贺喜的邻里乡亲。

这一天,汤景华搬进新家,年过半百的他终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的住处,过上了农村庄户人应有的正常生活。汤景华的老屋在梁家湾的沟岔里,连接外界的是一条三四里长的羊肠小道,平时从外面买回来的东西都要靠肩挑背驮。为了生计,汤景华锁了门,长年在外地打工,只有逢年过节才回来看看,用乡亲们的话说,他家的烟囱一年到头都不冒烟。近两年,上了年纪的汤景华不想继续漂泊,就回到老家,由于年久失修和疏于看管,老房子出现了漏水、裂缝等情况,住起来极不安全,房子的事也成了他的心头大事。2017年,柞水县杏坪镇云蒙村对本村27户危房改造户因户施策,能加固的就加固排危,不能加固的就异地新建,对居住在深山和没有住房的单身户进行集中安置,汤景华就是其中的一员。

山里的汉子憨厚,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一向节俭的汤景华决定好好操办一下。他跟老房的邻家商量,借用他们的厨房和人手,买来一头大肥猪,做了五六桌酒菜,请来亲戚朋友、村上干部和包扶他的干部,热热闹闹地挤满了一个场院,大家围坐在一起,吃菜喝酒,猜拳声、笑声、说话声此起彼伏,把这个沉寂的山村擂得阵阵响。

除过汤景华,王兴根、夏俭富、陈家有也先后住进了新房,同为单身汉,他们却有着各自不同的故事。王兴根听力不好,要靠助听器才能和别人交流,他的房子成了危房,不能住人,便一直寄住在兄弟家,平时帮忙干点零活。夏俭富原本有家,年轻时被招到外地当上门女婿,因一次打架事件被关进了监狱,出来以后家也散了。沉重的打击下,夏俭富整个人变得呆呆的,一路流落回到老家,此时70多岁的老父亲被送去了敬老院,房屋早就坍塌,夏俭富成了一个没家的人。陈家有一直没有娶妻,兄弟成家后,他就一直跟随侄女生活。

4个人的新房在新修的村委会院子里,平时村干部都能照应到他们,隔壁就是村卫生室,生活十分便利。每人免费分到一个套间,村上负责把门窗装好,电接好,自来水拉通,他们只需要买些家具就能直接入住了。对汤景华、王兴根、夏俭富、陈家有来说,他们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在这个家里,他们能够自己作主,身心都获得了自由。

70来岁的贾帮满也是此次危房改造的受益者,她和老伴住在梁家湾山梁上的几间土坯房里,室内是泥巴地面,屋顶还漏雨,被村上划为27户危房改造户之一。因为贾帮满和老伴没有劳力,云蒙村“四支力量”帮扶工作队就对外招标,让当地危改施工队统一施工,对老人的房屋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改造。现在,房屋得到了加固,室内也打了水泥,村上计划等年后再给她把旧柴棚拆了,盖上一个新的,“在农村,柴棚还是很必要的,能放一些柴火、杂物啥的,这下老人就放心了。”驻村干部吴履山说。

残疾母亲圆了住房梦

2014年冬,记者第一次见到姜力萍,她在柞水县城一个巷道摆了个地摊卖布鞋,那些布鞋都是她一针一线纳的,虽然笨拙却很厚实。因为寒冷,很少有人光顾她的摊位,在寒风中伫立的姜力萍,因一只独腿和一根拐杖,格外惹人注目,她脸上的无助和茫然更是刺痛人心。

时隔4年。今年1月15日,记者再次与姜力萍不期而遇,此时她刚刚搬进位于柞水县下梁镇新城区育才C区的新家,刚贴的对联鲜艳喜庆,屋子不大,有75平方米,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屋内烧着火炉,暖意融融,让人感觉温馨祥和。

坐在火炉边,姜力萍向我们讲起了自己的故事。6岁时,姜力萍患上了骨髓炎,行走变得异常困难,不是被家人抱着,就是自己在地上爬来爬去。成长的过程中,她始终与床榻为伴,最长的一次七八年没出过家门。后来姜力萍嫁到瓦房口镇清水庵村,还有了两个女儿,以为一家人会永远这样幸福地生活,却不料2006年时,丈夫因癌症离开了人世,随后姜力萍经常腿疼、发烧,在医生的建议下,她做手术截掉了左腿,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残疾人。从清水庵村到以前的穆家庄乡有9里的山路,只能靠脚走,连摩托车都不能通行,老房子还在山顶上,是两间土房,经常掉泥巴,人住在里面很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姜力萍只得和在县城上学的女儿租房生活,“大房子租不起,就租了一个单间,一个月加水电费得300块钱。”姜力萍说,那些年因为没有房子,一直在亲戚家过年,感觉自己和女儿没有家。2017年,当地党委、政府把姜力萍纳入符合易地搬迁的贫困户花名册中,按人口算一口人分25平方米,她只交了7500元就领到了新房的钥匙。“政府考虑到我腿脚不便,把新房分到了一楼。”搬家那天,姜力萍的哥哥来看了之后,在朋友圈里发了个信息:现在共产党的政策就是好,对残疾人很照顾。这句话虽然朴实,却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今年过年,我打算把亲戚叫过来团年。”姜力萍说,前天晚上,她还给在江苏打工的大女儿打电话,说:“今年我们有自己的家了,可以回来过年了。”

柞水县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宋杰说,从2016年底开始,柞水就全力开展易地扶贫工作,其中育才C区于2017年建成,共18栋楼能容纳744户,安置的都是全县各地没有达到居住条件的贫困户,周边建有幼儿园、小学、医院等,极大地方便了安置户的生产生活。同时,安置点临近欧珂制药公司、西川木耳小镇等,随后他们计划与这些企业达成用工协议,满足安置户的就业需求,让他们真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翻座山,世界变了

 年近六旬的闫永厚一辈子都在追寻一个梦:某一天,胡山村也修通了宽阔的水泥路,外面的大货车能开到家门口,拉着他的羊儿、核桃到山下去卖,逢年过节,女儿们也能带着小外孙回家看他,而不再担心天黑、下雪路不好走、孩子生病没有地方看。

闫永厚家在商州区金陵寺镇铁沟村8组,以前人称胡山村,在闫永厚眼里,这是一个隐蔽于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唯一一条通往外界的路是从距离镇上4里处的山脚下进入,翻一座大山,大约要走三四个小时,才能走回山背后的家。“山里风光特别好,一到夏天,还有年轻人背着背包来避暑。”闫永厚充满眷恋地说,然而不能忽略的是这里极其不便的交通,仅仅一座山,就把山里和山下隔成了两个世界。10多年前,胡山村有200多口人,乡亲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但是山下的女子不愿嫁过来,山里的小伙子只能去山外当上门女婿。闫永厚记得,有一家人生了5个儿子,成年之后光安家就安了5个县,就这样,胡山村逐渐凋零,现在只剩六七个老人还住在山里,去年有一位73岁的老人下山买感冒药,摔了一跤,到现在还拄着拐杖。

闫永厚告诉记者,自己家里也是弟兄5个,如今只有他一个人留在了老家。闫永厚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他不想丢下家乡的那片地,就琢磨着搞点产业。经过慎重考虑,他在山上种了50亩地的矮化核桃,还养了100多只山羊,但是这条蜿蜒曲折的山路让他吃尽了苦头。种的核桃成熟了,只能往山下背,一次最多背60斤,养羊的饲料没法上山,只得自己种草喂羊,羊儿长大了想往出卖,客户不能到门上,只得花钱找人拿着鞭子往山下赶,这直接导致东西卖不上价钱,规模无法扩大,甚至亏本。“路对我来说太重要了。”闫永厚说,因地域的限制,兜兜转转了大半辈子,家里的条件依然无法得到改善,他家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闫永厚另一个心头之痛是对儿女的亏欠。胡山村原本有小学,后来被撤掉了,为了方便儿女上学,闫永厚在镇上租了一间民房,这一租就是了十来年,“跟旅舍一样,娃从外面回来,自己下山买个东西也有个落脚的地方。”闫永厚说,现在儿子在外地打工,两个女儿都嫁到了西安,但孩子们回来过个年都是难事,去年正月大女儿和女婿带着外孙开着车回娘家,到山下的时候已经下午6点了,闫永厚不放心,便打着手电下山来接,直到晚上9点多才到家。“因为二女儿的孩子太小,怕回来生病都没地方看,就没敢让回来。”既盼着儿女过年回家,又担心回来各种不方便,闫永厚想想都觉得心酸。

2016年,闫永厚填写了贫困户易地搬迁申请表,2017年9月他便领到了新房的钥匙,闫永厚打电话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儿女,儿女们都说:“爸,你找人赶紧把房子收拾一下,再别叫我。们上山过年了。”看着装好的新房,闫永厚有一种兴奋的安全感,“租房毕竟不硬气,现在我有自己的家了,对家的每一个东西都很珍惜。”闫永厚感慨地说,以前看到别人骑个摩托、走点路就到镇上把东西买了,而自己却要翻山越岭走几个小时只为买一包盐,不禁心里酸酸的,现在他终于也享受上了川道人的生活。

“今年过年不急,等前两天再准备。”闫永厚轻松地笑着,脸上的皱纹绽成了一朵花,往年老熬煎过年前下雪,担心大雪封山,年前1个多个月就山上山下往返,准备粮、油、菜,药品等,一个春节要跑近10个集,更别说走亲戚、串门子,这种寻常热闹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奢望。“这次,我要把亲戚朋友都请过来,好好吃顿饭。”尽管搬下了山,闫永厚对山那边还是很怀念。他说,老家的土山长的天麻形状很好,最适合种药材、香菇,搞养殖,现在因为山上的羊儿和核桃园,他还要轮流和老伴回去照看。闫永厚有个愿望,他希望有人能看中这块土地,他们一起修路创业,改变山里的面貌。

闫永厚的新房分在了铁钩口安置点,距镇上1.5公里路程。据铁钩村文书谢文豹介绍,这个安置点共有330套住房,安置的都是镇属11个村没有住房、住房不安全或地处偏远的人,和闫永厚一样享受搬迁政策,从胡山村搬出来的就有6户。“安置点里有一个卫生室,周边还建了幼儿园。另外,村上还安排搬迁户里有能力的人做了护林员、保洁员。”谢文豹说,前阵子,本村一个企业家找到他们,说想建一个绿色产品加工厂,做豆腐、手工蒸馍等,建成后也能带动一些人就业。

易地搬迁解决两件大事

在搬新房之前,有两件大事一直困扰着宋志学和妻子的心。一件是小儿子上学的事,一件是大儿子娶媳妇的事。

宋志学家住山阳县板岩镇螺川湾村里凹组,为2013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里凹组距离镇政府5.5公里,至今未通水泥路,出门只能靠步行或骑摩托,给日常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宋志学告诉记者,小儿子宋池在邻近的北沟寺保洁希望小学上学,从家走到学校有5里路,孩子还小,不放心他来回跑,就让他住校了,每到周末他们夫妻就把孩子接回家。即便如此,因为儿子年纪小,还是很担心他在学校的吃、住问题,担心儿子不在父母跟前,心理上会孤单,也怕儿子在学校跟学生发生矛盾被人欺负。

宋志学的原住房为上世纪90年代所建的三间土房,因年久失修,漏雨严重,而且还处在滑坡体威胁区域。夫妻俩修补了几次房屋,但作用不大,一到雨雪天,雨水就渗了进来,导致房屋长年潮湿阴暗,放在柜子里的食物和衣物动不动就发霉。眼看着大儿子马上到了找媳妇的年龄,家里没有像样的房子怎么能行?宋志学非常发愁。

2017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宋志学一家向镇移民办交了1万元,9月通过抽签的方式在板岩镇庙台社区元门小区分得了一套84平方米三室一厅的房屋。这下夫妻俩的心终于放下了,他们用省吃俭用积攒下的钱把房子好好装修了一番,又花了2万多元买了床、沙发、衣柜、洗衣机等。12月中旬,宋志学一家搬进了新居,两个儿子一人有一间卧室,这让两个儿子兴奋不已,特别是小儿子宋池,看书、写作文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费眼睛了,而且父母说了,下学期就把他从北沟寺希望小学转到板岩镇中心小学,到时候他每天都可以回家吃饭,再也不用住校了。

“住进新房,给儿子说媳妇腰板也能挺直了。”宋志学说,他们正张罗亲戚朋友给大儿子瞅一个朴实贤惠的姑娘,而他在县城建筑工地打工也更有劲了。新年伊始,对他们一家四口而言,生活正在一点点地步入正轨。

新闻推荐

柞水监察委员会挂牌成立

本报讯(张珊卢英)2月6日,柞水县监察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该县监察体制改革迈出重要一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自2017年11月监察体制改革试点以来,县纪委切实担负起专责,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推进改革...

柞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柞水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