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沃土写春秋 一枝一叶总关情 记镇安县高级农艺师朱光平
朱光平在观察“镇核1号”果实生长情况
鲁周民教授(左二)和朱光平(右二)向镇安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介绍核桃良种基地建设情况
省林木种苗审定委员会专家在现场审定“镇核1号”良种核桃
仔细观察果蟓生活习性
本报记者 方立 王倩 方方
从满头青丝到霜染双鬓,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他一生都在与林业打交道。从林木的病虫害防治,到新品种核桃的培育和推广,他扎根山村一辈子,这一切都源于他一直有梦,有更好造福百姓的追求。虽年近七旬,他依然有新的梦想,还在不懈地为梦想而奔走。他是镇安县方圆核桃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朱光平。
“我是林业人,那一枝一叶、一树一木都是我眼里的珍宝,我热爱它们,希望它们都健康生长,发挥出最大经济价值,让百姓受益、得实惠。”68岁的朱光平如是说。
林场是他梦开始的地方,学习和钻研是实现梦想的重要途径
9月4日,记者采访朱光平时,他刚出院五天,遵医嘱卧床静养,但说起与林业的故事,他声音激昂,充满激情。
朱光平是镇安县米粮镇清泉村人,1976年高中毕业后,他被所在的公社推荐到间嘴山林场工作,负责林场账务。期间,他发现林场很多原本郁郁葱葱的树,突然间开始掉叶干枯,最后没有了生命力,朱光平忧心忡忡。
朱光平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树木成活率低?于是他仔细观察,闲余时间蹲在树林里看、做笔记。后来,他发现是由于遭受病虫害严重才导致树木死亡。他决心要把病虫害解决掉,让林木更有生命力,让绿色永不褪色。
有解决问题的想法,却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怎么办?那就学。1978年至1979年,朱光平分两次前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修学习。期间,他跟着林业方面的教授上山下田,一棵树一棵树观察研究,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请教。经过扎实的实践教学,朱光平学到了昆虫方面的知识,对病虫害有了初步认识。
进修结束,朱光平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有了扎实的知识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时间成了有名的“治虫专家”,于是他被调到原白塔公社担任核桃专干,负责公社的核桃科管和病虫害防治。他把最易害病的核桃、板栗、油桐作为研究对象,不分昼夜地待在林地里,细心观察记录虫害的成因和变化。
“举肢蛾对核桃树的危害比较大,其发生范围比较广,主要危害果实、果柄,经常造成‘黑核桃’现象。时间一长,我慢慢知道了根源,就找到了防治方法。”朱光平说。
“还有一种害虫叫云斑天牛,对核桃的损害也很大,我整整观察了三四年才摸清这个害虫从产卵、羽化到成虫的规律。”朱光平到现在还记得整天趴在树上观察云斑天牛的情景。他说,那会在树上一待就是一天,而云斑天牛白天栖息在树干和大枝上,在晚间才活动取食,啃食嫩枝皮层和叶片。经过长时间连续记录,他发现云斑天牛两年为一代,并从研究中准确推算出云斑天牛孵卵后,是在哪一年哪一月的哪一天,甚至是哪一个时刻会变羽化成虫。
“都是在实践中摸索积累经验,凡事都有因果,知道了因,就能找到破解的窍门。”经过不懈努力,朱光平对云斑天牛、橙斑天牛、栗食蟓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并在实际中被广泛推广。1980年,他被商洛地区评为核桃综合科管“先进个人”。在森林病虫害普查中,他还被省林业厅授予“模范”“先进个人”。
“经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对林业上的一些专业知识有了了解。在摸索中,有了一些经验技巧。”朱光平说,林场是他梦开始的地方,学习和钻研是他实现梦想的重要途径。
不断尝试和创新,就算拄着拐杖,他也从未退缩
只有把知识用于造福群众,才能体现知识的价值和作用。
1991年,朱光平在米粮镇担任蚕桑干部。期间,他看到村民由于不懂蚕桑技术,蚕致病率高,导致蚕茧质量低,卖不上好价钱。“很多村民的蚕茧是暗黄色的、不白亮,客商不愿意收购,这样一来,村民嫌收益低就不愿意养蚕了。”朱光平说。
朱光平天生就有种不服输的倔脾气,啥越有困难,他越要把啥干好。于是,提高蚕茧质量,让村民通过养蚕增收成了朱光平新的愿望和目标。
朱光平走村串户指导村民栽桑养蚕,从群众购种到孵化结茧、防病消毒都精心指导。他发现,导致蚕茧发黄的原因是蜈蚣簇具不够透气通风。他一遍一遍地实验改良,直到找到最合适的尺寸,产出的蚕茧又白又亮。他还在蚕农中推广方格簇,提高蚕茧质量。蚕农赚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对发展蚕桑事业有了劲头。为此,他被县林业部门评为“先进个人”。
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兵”,朱光平在板栗、蚕桑和核桃领域不断摸索、尝试、创新,即使遇到挑战和困难,也从未退缩和放弃。1997年,他被调到张家乡林业站工作,依然每天钻进经济林里,常常忘记回家吃饭。“一天到晚在林子里,看树、看虫,像个傻瓜,不知道饥饱。”朱光平的妻子陈兴芝虽然常常嘴上埋怨,但实际上却总是默默地支持丈夫的工作。
1997年8月17日晚,朱光平在一棵核桃树上观察昆虫时不慎从树上摔下来,造成左腿、右手骨折和大脑损伤,住院治疗了半年,伤病还没有完全恢复,他就急着要求出院。“单位批准他病休,但是这倔老头子还是天天拄着拐杖到地里看树。”陈兴芝说,为了满足朱光平的心愿,她只好每天扶着朱光平到林子里转。
“我歇不下来,我是基层林业人,最能看到老百姓的需求,我要尽我的一切帮助群众在发展核桃上省时省力地挣上钱。”由于休息不够,朱光平的腿伤多年都没好利索,但就算拄着拐杖,他也从未放弃过林业梦。
2000年的一天,朱光平突然想,怎样能在减轻体力劳动强度下提高核桃嫁接质量和成活率?于是,“提升核桃嫁接技术”成为他新的梦想。他不断地搞嫁接实验,终于在2003年完成了核桃扎膜嫁接技术。“扎膜嫁接更简便,成活率也更高。”朱光平的改革方法得到了省上专家的肯定,后在全省进一步完善推广了这项技术。
后来,朱光平把自己的嫁接技术无偿传授给他人。2003年至2017年,他培养了50多名核桃嫁接技术员,为镇安县的核桃产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荣誉是肯定,也是鞭策。为了百姓,他不曾停下来
2003年夏末,朱光平在米粮镇清泉村帮亲戚采收核桃时,意外发现一个枝丫上结了一对核桃,看起来明显比其他核桃大。他将这两个核桃收集起来,心里有点疑惑,但也没有多想。到了第二年采收季,他专门找到那棵核桃树,细心观察那个枝条,发现又结了四个核桃,也是比其他的大。刹那间,他突然想起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修时,教授提到的芽变。
“我当时想,这个品种个大、壳薄,肯定产量高,要是能培育成功,对村民来说是一件大好事。”朱光平既惊喜又激动。
次年,朱光平在那棵树上剪了一个枝条尝试嫁接,经过修剪复壮,2006年嫁接移植成功。一个大胆的想法又冒出来了——培育核桃新品种。他怀着无限的希望,倾尽心力照料着嫁接过的核桃树。2009年,这些嫁接的核桃树开始结果,果子直径在5.5厘米至6厘米之间。
“这个品种核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个大,呈方圆形,22个至25个就是一斤,普通核桃40多个才有一斤重。”朱光平将他的发现和实验成果汇报给县上和市上有关部门,引起了专家的重视。
专家认为,芽变核桃对丰富商洛的核桃品种资源有积极的作用,在选育核桃方面有很重要的价值。专家们也经常实地调研查看芽变核桃移栽和挂果生长情况。
通过多年的观察,专家们认为这个品种应作为商洛宜选核桃优树进行观察繁殖的考种。2010年,朱光平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鲁周民联合攻关,在安康市旬阳县赵湾镇、湖北省郧西县泗峡口镇进行区域对比试验,发现该品种核桃树效果更显著,更加坚定了朱光平培育新品种核桃的决心。
退休后,2015年朱光平成立了镇安县米粮镇方圆核桃研究所,全身心投入核桃的培育和研究。当年,该品种核桃被县政府命名为“镇安芽变核桃1号”,简称“镇核1号”,还受邀在北京世博会上参展。
2017年8月16日,对于朱光平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他清楚地记得,那天,陕西省林木种苗委员会专家组来到清泉村,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镇安县米粮镇方圆核桃研究所申报的“镇核1号”核桃品种进行现场初审。专家组成员在现场实测、查看资料后,认为“镇核1号”核桃品种树势旺,丰产性好,抗性较高,果子大且均匀,品质优良。
“得知通过审定,被评为良种后,我高兴了好几天。对我来说,离助推百姓增收的梦想又进了一步。”朱光平兴奋地说。
2018年1月,“镇核1号”芽变核桃品种移植、培育、实验成果荣获商洛市科技成果二等奖;2019年,他被评为“商洛市名匠”。
“荣誉是肯定,也是鞭策,我没有忘记初心。为了百姓,我不能停下来。”朱光平说,2015年,他成立镇安县安平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期望通过合作互助来发展核桃产业,助推经济发展。如今,合作社有社员160户,发展“镇核1号”良种核桃300亩、7000多株。
清泉村三组村民李春荣是“镇核1号”最早的受益者,他移栽、嫁接了3亩地的新品种核桃,有2亩地进入丰产期,去年仅核桃这一项收入了近万元。“多亏了光平老哥帮我嫁接,免费提供苗子和技术,我这核桃收益比以前好很多。”李春荣笑呵呵地说。
一路筑梦,一路逐梦。朱光平自己也似乎忘记了年龄,像个小伙子一样在田间地头忙碌着,测量枝叶长短、拍照、记录,将核桃的挂果数量、生长情况进行详细记录;防虫、修剪、施肥,进行综合科管,不知疲倦。今年夏天由于他冒着高温在林间除草,最后导致中暑晕倒住院一个月。就是躺在病床上,他还牵挂着核桃的采收情况。
“等我病好了,我还要继续务我的核桃,继续为林业尽我的力量。”朱光平语调铿锵有力。
新闻推荐
8月21日,一场暴雨的侵袭,导致镇安县各地不同程度受灾。在暴雨的袭击下,公路中断、山体滑坡、河坝决堤……群众财产受到严重...
镇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镇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