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心姐姐”的苦乐年华 记者 李小龙 通讯员 陈维智
拍摄小麦病虫害防治视频
下乡途中
她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22年前怀揣青春梦想,远离家乡来到小城镇安,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农业技术推广。20多年来,她从技术员到农艺师,从小姑娘到技术领路人,一点一滴地书写方正人生,用一言一行维护农业干部的形象。她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负重拼搏,勇于担当,真诚服务,不计个人得失,不分分内分外,将每一项工作都干得有声有色,先后11次荣获县委、县政府“包村抓产业先进个人”、商洛市“农技推广先进个人”、陕西省“土肥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她就是镇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李元华。
在田间地头锻炼成长
“知识是最美的衣衫,也是提升个人素质的源泉。”她总能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哲理。1996年8月,李元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镇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她感到无比自豪,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但是,一进入工作角色,她马上感到农业技术推广并非那么简单,在大学学过的知识只是一些理论,要与农业实践接轨仍有很大差距,农民对科技成果并不认同。李元华就主动和群众交朋友,虚心地向老同志请教,从最基本的苗情调查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将农业实验田从“黑板”挪到大田,实现了质的蜕变。
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常常会遇到科技意识不强的农民,碰钉子、受冷落、吃苦头是常事,但她从不退缩,勇敢面对。她先后参与和承担了马铃薯播期、带型密度、药剂拌种系列试验示范,为镇安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撑。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3414”肥效试验中,她从试验方案设计、观察记录到考种总结工作,都全程参与,为指导农户科学施肥提供了试验数据,也为全县化肥用量零增长保护生态环境迈出了第一步。她还根据工作需要开展了以魔芋产业发展、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油料种植、节水农业等为专题的生产调查,有多篇调研报告发表在农业科技期刊上,其中《镇安县马铃薯产业现状和发展策略》一文还荣获商洛市农技特产系统调研报告评选一等奖。
农技推广工作庞杂、繁琐,出力大、成就小,许多人干上几年就选择转型或改行,可李元华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2个年头。寒来暑往,日月轮回,岁月记载着李元华任劳任怨、忘我工作的精神,也记载着她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苦乐年华。
用真心赢得群众信服
认识李元华的人都说,她是群众的“放心牌”干部,始终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把老百姓当亲人。二十多年的辛劳与付出,为她赢得了一个感人的称谓——“知心姐姐”。
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李元华的父母、公婆均在外县,年老体弱,生病住院是常有的事,但由于工作繁忙,她很难在老人需要时侍奉在侧。尤其近两年,她又被抽调到县产业脱贫办公室,既要参与制定产业规划方案等文件政策,又要承担土地流转、产业直补、扶贫车间建设、大数据平台录入等单项具体工作,这些工作都事关全县1.6万户贫困户的产业脱贫目标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业务之繁忙、责任之重大可想而知,因此加班加点是常态,下乡调研是常事。孩子面临高考之时,也是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的关键时期,她整天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看。好在父母家人深明大义,都能理解、支持她的工作。她则时常安慰自己说:“我是农业人,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的职责就是帮农民致富,只要群众相信我,我将一辈子顺着这条路走下去。”
20多年来,李元华不辞辛劳,默默无闻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始终坚守绿叶对大地的承诺,兑现着自己的誓言。她能把每一件小事做好,谁能说这不是一种伟大的奉献呢?
新闻推荐
2018年以来,镇安锄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先后在云盖寺镇西华村和西洞村发展茶树菇、平菇、鸡腿菇等食用菌种植推广120多亩,通...
镇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镇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