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率先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刘合权 胡娟
镇安县是全省2018年23个脱贫摘帽县中唯一的深度贫困县。全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总规模8139户27681人,建设集中安置点58个,集中安置7655户26429人,分散安置484户1252人。截至8月底,8139户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搬迁入住标准。10月30日,按照国省易地扶贫搬迁安全住房认定标准、内容和程序,顺利通过了市移民办核查认定和市住建部门的达标认定。
近年来,镇安县严格按照中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要求,做到了实事求是、应搬尽搬,同时,紧盯脱贫摘帽目标,集中精力抓项目建设、配套设施、搬迁入住、产业配套、后续管理五个方面工作。围绕搬迁谁,紧扣“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搬迁条件界定,按照“依据政策、实事求是、应搬尽搬”工作要求,通过“扶贫数据清洗、接续调查核查、搬迁对象动态调整”三项措施,精准确定全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对象8139户27681人,精准扣好了搬迁工作的“第一颗扣子”。县上坚持集镇安置为主、县城与中心村安置为辅、分散安置为补充的原则,科学合理布局集中安置点。在建设之初,把移民搬迁、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建设三个规划一体考虑,与美丽乡村、旅游景区、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有机结合,探索流域安置模式,全县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58个,集中安置率达到94%。在全省率先推行“EPC总承包”,对30个集中安置点统一设计、采购、建设、一次性建成,加快了建设进度、保证了工程质量、体现了国家惠民政策落实环节的公平合理,其中3个安置点320套安置房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入住。
为扎实做好精准搬迁、精确施策、精细管理搬迁,镇安坚持先人后房、以人定建、以户定搬三条原则,在安置房建设过程中,根据搬迁对象个人意愿和家庭结构,按人均20㎡左右规划建设安置房;对分散搬迁房实行镇村负责统建小集中模式,严格相关政策落实,安置面积和群众自筹达标率实现两个100%。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标、就业是核心。镇安县实施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将搬迁户分为传统农民型、社区工人型、三产服务型、外出务工型、兜底保障型五大类,因户施策、精准发力。通过实行三带四联、就近就业创业、有组织劳务输出三大路径,让搬迁群众增收致富。对有农业产业意愿、离不开土地的2158户搬迁群众,通过“三变”改革措施,对搬迁群众土地林山优先流转,让搬迁群众增加流转得租金的同时,还可继续在土地上打工增加收入,形成多渠道增收路子。同时,实行“三带四联”,实现三带四联全覆盖,为每户搬迁群众配股5万元,仅分红一项年增收4000元。对有一技之长,既有在家门口就业的意愿,又需要照顾家庭的搬迁群众,县上结合各安置点的资源禀赋,依托茶叶、蚕桑、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及电子加工业,为每个集中安置点至少配建一个社区工厂(扶贫车间),全县2100多户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创业;对有一定服务技能、服务意识浓、懂经营会管理的搬迁群众,通过奖励激励、资金扶持等办法,鼓励开办农家乐、农家客栈和旅游特产店等措施,让918户搬迁群众从事三产服务,增加家庭收入;对有一定文化程度、身体素质好、有意愿外出打工的搬迁群众,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使2300多户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增收;对663户705人的“五保”户,采取移民搬迁政策建房,由民政部门兜底保障,解决生计问题。对特困“三无”户,实行“一院两制”,落实交钥匙工程。对多重致贫原因的失能特困搬迁户,通过脱贫政策叠加,帮助他们尽早摆脱贫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县上持续开展文明社区、安全社区、五小社区创建工作,成立了移民搬迁公司,下设旧宅基地腾退、物业管理、服装加工等子公司,指导督促镇办建设社区工厂(扶贫车间)、强化安置社区后期管理、旧宅基地腾退复垦等工作。目前,全县已建成入住的集中安置点,全部组建了社区党组织,成立了物业公司。通过开发公益性专岗,全县有203名搬迁群众从事物业管理、安全保卫、卫生保洁等工作,既减少了搬迁群众的家庭负担,又增加了就业群众的经济收入。在此基础上,镇安县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搬迁群众生产生活的每个环节,开展五小社区创建工作,逐步在有条件的集中安置点配建小生活用房、小超市、小菜园子、小型红白理事会、小型公益性公墓等生产生活设施,帮助搬迁群众融合融入,不断提升其归属感和幸福感。
目前,全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已实际入住5096户18207人,入住率62.6%,装修完工未入住1155户2864人,正在装修1888户6610人,年底前可实现全部实际入住。
新闻推荐
□辛磊“打开邮箱─选择收件人─写明发送主题─书写或粘贴内容─添加相关附件─点击“发送”命令”,一篇稿件便瞬间发送完...
镇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镇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