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镇安:“三精管理”提升易地搬迁水平

陕西日报 2017-10-14 08:49 大字

刘合权胡娟

“易地搬迁暖人心,大红对联颂党恩”“奔小康挪出穷山窝,感党恩搬进新家园”……一副副大红对联,真切表达了山区贫困群众对党的扶贫搬迁政策的无比感恩之情。连日来,镇安县易地搬迁项目相继达到入住条件,广大搬迁群众像过大年一样喜迁新居。

镇安县立地条件差,贫困程度深,是秦巴山区深度贫困县。“十三五”期间,全县有28137人需要通过扶贫搬迁解决脱贫问题。去年以来,县上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精准搬迁、精确施策、精细管理的“三精”管理目标,用绣花的功夫抓移民搬迁,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个精准”保安置

精准搬迁对象,努力扣好第一粒扣子。

商洛市委常委、镇安县委书记李波说:“易地扶贫搬迁,是从根子上解决贫困群众的重要脱贫路径之一,只有把搬迁对象弄清弄准,我们搬迁脱贫的初衷才能实现。”

镇安县围绕“搬迁谁”的问题,通过在全省扶贫对象核实和数据清洗工作中,同步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数据清洗、“十二五”陕南搬迁回头望、易地扶贫搬迁接续调查等一系列行动,让搬迁对象筛选程序更加科学、数据更加准确、搬迁意愿更加真实。

据悉,易地搬迁数据清洗工作中,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镇安县从已搬迁对象、计划搬迁对象、政策执行、政策衔接四个方面开展数据清洗。之后,全县整合移民办干部、镇办包村联村工作队、县直部门驻村工作队、村组干部“四支队伍”共计1200多人次,深入全县15个镇办,逐组、逐户进行调查,做到“依据政策、实事求是、应搬尽搬”。

精准规划选址,让惠民政策更接地气。围绕着老百姓想往哪里搬、合适往哪里搬,精准规划安置点。

县长贾建刚说:“在集中安置点选址与规划工作中,县上坚持靠近园区、靠近景区、靠近社区的基本原则,做到大点与小点建设相结合,进城入镇与中心村安置相结合,流域安置与集镇安置相结合,确保选址科学合理,使搬迁群众真正搬到有发展前景的地方。”通过科学选址,镇安县“十三五”共建设安置点59个。

精准搬迁安置,使政策执行不走样。面对数据清洗,一部分搬迁对象发生变化,镇安县结合实际,立即调整安置计划,取消了在数据清洗后搬迁对象明显减少的西口回族镇东庄安置点,缩减了铁厂、高峰等3个安置点建设规模,新建庙沟蒿坪安置点。对2017年全县6个退出贫困村中1人户、2人户安置难的问题,实行一户一策,整合闲置村级办公室、学校等资产进行安置,严格执行人均住房面积和自筹资金“两条红线”。对跨镇安置、进城安置由县移民办统筹协调,到点落户情况及时反馈各镇办,确保每一名跨区域搬迁对象安置不落空。

分房到户是个细心工作。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陈钊说:“镇安县在分房过程中,逐安置点算清建安成本、前期费用、用地费用三笔账,采取政府主导与群众意愿相结合、抓阄与政策调节相结合的方式分房到户,优先将体弱、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安排到低楼层,处处体现了精细化。”铁厂镇和谐小区,实行精细化管理,合理确定楼层差价,这次搬迁的楼栋共计6层,最高价位人均自筹1309.2元,6楼价位最低人均自筹0.53元。群众激动地说:“没想到我不掏钱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

“三个精确”促脱贫

通过配套产业、促进就业、长期增收项目与短期增收项目相结合,精确施策,让群众搬下来生活得好、搬迁不反弹。

坚持先业后搬,确保搬得出能脱贫。柴坪镇是个传统的养蚕大镇。塔云新区安置点一次性安置430户1379人,围绕着一部分搬迁户在新小区居住没土地的实际,怎样才能尽快就业、创业?在安置点动工前,镇、村就将周边1公里的土地全部流转回来,建成了4处共500亩的密植桑园,紧挨安置社区配建了养蚕工厂,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养蚕技术,带动小区100余户留守妇女就业,户均增收5000余元。像这样的社区工厂、就业园区,全县就有20多个。镇安县还通过扶贫与扶技、扶智相结合,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户专业技能培训,让每户至少有1名主要劳动力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县上还因地制宜,建立安置社区就业岗位菜单、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需求清单和脱贫明白卡“两单一卡”,为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发展二三产业量体裁衣、无缝对接,帮助易地扶贫搬迁户精准就业、精准脱贫。

坚持长短结合,稳定增收保脱贫。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县上以“三变”改革为动力,构建全社会大扶贫格局,将贫困户绑定在产业链上,将产业绑定在市场上,按照“合作社+搬迁户+产业”和“企业+搬迁户+股金”的思路,实行大户带、企业带、三社带和联产、联业、联股、联营的“三带四联”模式发展,搬迁贫困户每户5万元贷款入股标准进行固定收益分红,建立起普惠保障基金近5亿元,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全覆盖,每年每户可分红4000元。县上还整合财政涉农资金4200多万元,设立千百万产业发展基金,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运行,引导、扶持搬迁贫困户农民通过勤劳的双手,依托青山绿水、山地富裕的自然资源,发展具有镇安特色的核桃、板栗、中药材、茶叶、蚕桑、油用牡丹、食用菌等高山农产的种植、养殖以及深加工项目,实现长期稳定增收脱贫。目前,今年搬迁户户均产业增收1800元。

坚持产城融合,搭建平台促脱贫。遵循“以产定搬、以搬促城、产城融合”的原则,按照“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落户在景区、就业在园区,搬迁与产业同步配套”的总体思路,编制了全县《易地移民安置小区(社区)产业配套规划》,引导全县搬迁群众发展产业。大坪镇在产业配套规划布局工作中,向安置点靠近,目前在凤凰居安置点、庙沟小学安置点周边,已经建成桑园3000多亩、油用牡丹4000多亩、中药材3000多亩,发展食用菌产业450万袋,形成了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云盖寺镇花园社区,在小区门口建设了中小企业孵化园,无偿为企业提供标准化厂房。同时,与落户企业签订搬迁户进厂务工比例不低于50%的用工合同,目前已有电子陶瓷、美云秦绣等12户新型企业落户。搬迁群众费亭玉就在家旁边的电子陶瓷厂上班了,每个月工资2000多元。“每天就在车间做点活儿,挣一份工资,还能照顾家庭。”像她这样在园区上班的搬迁群众,还有600多人。

“三个精细”强管理

精细安置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在接续调查中,部分群众反映“搬迁到新小区,吃根葱都得买,家里的粮食还得楼上楼下搬”,为此,镇安县创建“五小社区”,在200户以上安置点,创造条件,逐步探索配建小生活用房、小理发店、小菜园子、小红白理事会、小型公益性公墓。完善配套设施,优化居住环境,提高小区品质,解决搬迁群众的生计问题。开展文明社区、安全社区创建活动。建立健全移民安置社区党组织体系、居民自治体系和物业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组织开展群众文体娱乐活动,增进搬迁群众彼此了解,加快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加速融入新社区,产生归属感和幸福感。

精细搬迁与安置管理。全面树立“先人后房、以户定建、以户定扶、以户定业”理念,率先提出“精准搬迁、精细管理、精确施策”三大管理理念,建立国家、省级易地扶贫搬迁一户一档、一点一册、一村一册、一镇一册、一县一册的“一档四册”,采取县、镇、村、点、户分级建立搬迁台账,做到了人、户、钱、房、业信息准确一致,搬迁与安置情况一目了然,确保易地扶贫搬迁“两条红线”安置政策得到规范执行的良好效果。“一档四册”作为推进“三精”管理的实践模板在全省推广,年初,商洛市移民搬迁精细化管理现场会在镇安召开,《陕西新闻联播》6月8日对镇安的精细化管理做了专题报道。

精细工程项目管理。按照项目审批、建设、竣工、验收、投入使用全过程管理要求,县移民办与各镇办紧密配合,指导督促各建设单位做好集中安置项目规划评估、行政审批、公开招标、工程管理、决算审计等“五大卷”资料的整理、归档、备案工作。

“镇安县创新模式,在全省率先推行EPC项目总承包建设模式,将全县2017年的31个移民集中安置点房屋主体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作为一个总标包的形式,通过公开招标,省内国有大型建筑企业——陕建集团中标承建。”县政协副主席马博如是说。目前,EPC总承包的112幢单体楼中,主体封顶21幢,其余91幢主体1-6层在建。在县上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下,各部门、各镇办形成合力,施工环境保障得力,项目推进迅速,较传统工期节省时间近100天,老百姓最为关注的工程质量也能得到最大保障。

新闻推荐

镇安:实施“三带四联” 推进“三变”改革

时维九月,岁序三秋,层林尽染,丹桂飘香,镇安到处都是一片流金溢彩、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场“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战正在栗乡如火如荼展开,秋风皴染了丰收的原野,吹开了贫困群众开心的笑颜。镇安县位于秦巴山...

镇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镇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