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 ———探寻镇安“三带四联”扶贫新模式

三秦都市报 2017-08-30 03:41 大字

“当初种白芨的时候真没有想到能赚到这么多钱,今后我还要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将白芨一直种下去。”站在自家白芨大棚里,镇安县云盖寺镇西洞村曾因病因学致贫的张远平乐呵呵地说。原来,在政府实行“三带四联”产业扶贫期间,张远平利用政府提供的技术支持和产业指导种植了白芨幼苗,通过努力赚到了产业扶贫的第一桶金。

这正是镇安产业扶贫“三带四联”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缩影。

镇安,自古是西安通往安康的要道,是联系陕西与湖北的天然纽带,素有“秦楚咽喉”之称。昔日,多少优秀儿女在这西北高、东南低、山大沟多、耕地少、“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努力奋斗。

而今,从血与火的岁月中走过来的30多万镇安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到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决战中。截至2016年底,镇安县2.35万人已经实现稳定脱贫,全县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10.44万人减少到年底的6.1万人,首战之年取得了良好开局。而镇安县创新产业扶贫“三带四联”模式在全国广受关注。

“三带四联”:引发脱贫攻坚爆发力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镇安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尤其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现状,给当地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面对这样一种现状,镇安县委、县政府在进行深入调研后认为,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着力破解目前存在的“五难”问题:弱势特困群体缺乏收入支撑脱贫难;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抵御市场风险难;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缺乏平台筹资难;贫困群众实现稳定持续长效增收难;经营主体带动群众增收作用发挥难。

同时,镇安县委、县政府更是立足民情找准了一条发展的路径:以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为着力点,以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为目的,创新走出了一条“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新路径。

顿时,秦岭腹地的镇安县迅速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就这样悄然掀起,犹如夏日的一股热浪在这块土地上涌动、激荡,全县群情一片振奋!

何谓“三带四联”?镇安县县长贾建刚详细阐述,“三带”即大户带、企业带、“三社”带,主要解决扶贫载体问题。“四联”即联产、联业、联股、联营,主要解决联结机制问题。把贫困户牢牢地捆绑在产业链上,把产业链牢牢地捆绑在经济组织上,让贫困户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就业得薪金、资金扶持得股金、订单生产得定金、旅游服务得酬金,实现多渠道增收。

截至目前,镇安县全县范围内已经认定71家企业、156个合作社、148家村级产业发展公司作为联带主体,确定贫困户联产2594户、联业3343户、联股14867户、联营1257户,形成明确的利益联结关系,由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进行“双向选择”。2016年全县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27个,带动1.2万人增收脱贫,人均增收1650元,今年11大产业正在组织验收。

合作社搭桥:提高脱贫攻坚竞争力

产业是群众稳定增收的基础。镇安县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根据县域资源禀赋,经过反复调研认证,规划建设“三带四联”产业示范园和企业孵化园“两个园区”,积极打造旅游服务、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立体农业“四个产业带”,大力发展中药材、油用牡丹、红豆杉、白山羊、土鸡、黑猪、岭南牛、茶叶、魔芋、食用菌、蚕桑11类高山农产,实现每个镇有1-2项主导产业,每户贫困家庭有2个以上稳定增收项目。

家住云盖寺镇西洞村二组的村民张远平便是镇安县产业扶贫的最初受益者。张远平早年在外地打工,后因伤病回家,在贫困户建档过程中被识别为因病和因学致贫的贫困户。在政府实行“三带四联”产业扶贫期间,西洞村立足本村实情,积极发展中药材白芨种植产业,成立了村级产业平台公司,大力发展脱贫产业。

张远平利用政府提供的技术支持和产业指导在自家土地上种植了白芨幼苗,精心培育后,成品白芨被村平台公司以很高的价钱收购,张远平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到了产业扶贫的第一桶金。“当初种白芨的时候真没有想到能赚到这么多钱,今后我还要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将白芨一直种下去。”

西洞村驻村第一书记何平说,西洞村脱贫产业除过中药材白芨种植之外,还有土猪养殖、林下养鸡等产业。他们村目前有4个村民小组,其中贫困户有95户、311人,将这些贫困户和村级产业公司牢牢捆绑在一起,通过发展本地产业,努力实现全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力争为2019年全面脱贫打下坚实的基础。

胡世宏是镇安县云盖寺镇岩湾村村民,早年在外地打工,妻子在家务农,日子比较清苦,后来因伤返回家乡,家中光景一落千丈,被识别为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正逢“三带四联”产业建设时期,岩湾村通过与陕西盛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在村上因地制宜开展林下养鸡产业,借此东风村上为胡世宏一家送来了200只鸡苗,让其妻子陈卫琴通过生态养鸡卖土鸡蛋来致富,短短几年时间,陈卫琴养鸡卖蛋赚的钱就让这一家人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扶贫扶智更扶志,只有思想观念改变了,贫困户才能真正摆脱贫困,像陈卫琴家那样走上致富的道路。”岩湾村支部书记尹登龙说,真正实现脱贫,需要大力发展产业,将贫困户牢牢捆绑在产业链上。

陕西盛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位于云盖寺镇岩湾村,在参与“三带四联”工作中,坚持实施“公司+合作社+贫困户”一体化发展模式,与5家合作社合作,采取“借鸡还蛋”、“借猪还猪”帮扶方式,实行集中培育、分散养殖、统一销售的方式,对贫困户实行包供苗、包技术培训、包防疫、包销售“一条龙”服务,切实保障贫困户利益,降低养殖风险,增加贫困户收入。目前,公司扶贫产业发展已涉及镇安全县6个镇(办)15个村398户贫困人口2900人。对云盖寺镇金钟村190户538人贫困户实现产业全覆盖,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6500元以上,通过生态养猪技术推广、品种改良,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

旅游就业帮扶 铸就脱贫攻坚内动力

镇安县在全力做好旅游扶贫和就业扶贫工作的同时,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全力推进“密境金台、仙境塔云、佳境云盖、画境木王、圣境黑龙”五大景区建设,目前全县4A景区2个、3A景区2个,镇安县被列为全省旅游扶贫示范县,辐射带动了周边1.5万多贫困群众从事旅游关联产业。积极建设循环园区,西北首个抽水蓄能电站落户镇安县,月河钨钼产业园、旬河水电旅游扶贫综合体等一批补短板、蓄动能的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带动了周边7100多名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增强了县域经济实力,加快了片区整体脱贫步伐。

昔日丰收村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全村180户701人,其中贫困户有38户。村民们常说丰收村只有“一条沟,两面坡”,在移民搬迁之前,全村大部分人口都居住在山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没有致富渠道,加上村中基础设施落后,人口文化程度不高,使原本就穷的地方穷上加穷。

镇安县青铜关镇丰收村干部朱立华说,在实行“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以来,丰收村凭借塔云山、木王山等优势的旅游资源,参照“秦岭美丽乡村”创建标准,以开展移民搬迁和精准扶贫工作为契机,积极开展实施了民居改造、环境整治、生态农业、水土保持等为重点的项目建设,成立了庆丰收旅游公司,全力打造了童话磨石沟等旅游产业,带动全村手工业和旅游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建成后的丰收村已成为集旅游观光、农家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好去处。

丰收村贫困户费礼云家原来住在山中,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艰苦,移民搬迁让他们一家迁到了现在居住的交通便捷的地方。费礼云和丈夫靠开乡村旅店接待游客,每年可以收入四万多元,如今手头还算富足,过上了当初想也不敢想的生活。村干部朱立华说,如今丰收村在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上还开展村民养蚕、种桑树、种植烤烟等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最适合的产业,目的在于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口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正如商洛市委常委、镇安县委书记李波所言:实践证明,镇安县实施“三带四联”脱贫攻坚,一方面让全县干部们通过再学习,懂得了如何全方位进行扶贫,如何利用资金推动产业扶贫,解决了产业培育期内贫困群众稳定收入,提高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激活了农村闲置资源,破解了产业发展资金瓶颈,培育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小微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激发了产业发展的内生活力。脱贫要让贫困户获得持久发展才是最终目的,只有这样扶贫才有长久性,群众脱贫后才会很快发家致富。

“人勤地不懒,处处是金山。”镇安,这片绿色土地上从来就不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如今,这种精神与精准扶贫的生动实践结合在一起,焕发出了新的光彩!文/图冀晖郭钊于婧

新闻推荐

镇安出台纪检监察干部提名考察办法

本报讯(刘方健)近日,镇安县出台了《镇(街道)纪(工)委书记提名考察办法(试行)》和《县纪委派驻纪检组组长、副组长提名考察办法(试行)》。此举意味着今后“纪检监察干部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为主”...

镇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镇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