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新品种、新技术,通过控产量提升质量 长沟葡萄,减出来的“增量”

大众日报 2020-09-21 09:56 大字

□ 本报记者 王浩奇 姜国乐

本报通讯员 范培倩 袁进 王文涛

年近七旬的许建是济宁市任城区长沟镇葡萄种植第一人,还是镇葡萄协会的会长。不过,种了40多年葡萄的老许,这几年越种越“倒退”。就拿当地的传统品种巨峰来说,人家一亩能收6000斤,他今年的亩产只有4000斤。

咋回事呢?9月11日,记者来到老许的葡萄地,他随手摘了一串巨峰递了过来:“他们的葡萄两块钱一斤卖不动,咱的少了3块钱一斤不卖。前几天,城里来了夫妻俩买葡萄,嫌我的葡萄卖得贵走了,结果在外边转了小半天又回来了:‘还是你的甜,给我们称120斤!’”随着手机频繁响起“微信收款”的提示声,老许越聊越有劲。

长沟是京杭大运河沿岸名镇,葡萄种植主要集中在滨湖大道以北、济梁公路两侧,是当地农民致富的主要来源之一。每年秋季葡萄丰收之时,大片的葡萄园一望无际。葡萄地位于古老的鲁运河和京杭大运河河床上,千年的运河水淤积、沉淀了丰富的硼、锰、锌、钙、镁、磷铁等微量元素和有机质,适宜葡萄生长。长沟葡萄也因此小有名气。

许建介绍,大约在五六年前,农户见种葡萄赚钱,争相种植,最多时,全镇葡萄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大家一味追求高产量、多卖钱,忽略了葡萄质量。有的在种植过程中使用激素,还有的使用着色剂,让葡萄长得好看,但不好吃;还有的引来了粒大、好看的藤稔品种,这种葡萄外观好、产量高,可一咬一包水,没什么甜味,更吃不出什么果香味。有几年,人们一度感觉:长沟葡萄不甜了。

为了保住品牌,长沟镇发挥葡萄协会作用,邀请省葡萄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每年秋冬季定期来授课指导。当地还通过农科驿站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发放技术资料。与此同时,协会引导种植户减少化肥使用,增加土壤有机质,确保长沟葡萄绿色无公害。“中看不中吃”的藤稔、蓝宝石等品种渐渐被淘汰了,老许等人带头引进并种植了玫瑰香、无核红宝石、金手指、阳光玫瑰等新品种。

“无论什么品种,亩产一旦超过4000斤,质量基本上就没有保证了。”许建告诉记者,在提高技术、引进新品种的同时,他们也一直努力在亩产上做“减法”。2015年,一场大雪让全镇80%以上的葡萄遭受冰冻害,协会在帮农户挽救葡萄的同时,也趁机调整品种和产量。他今年种了13亩阳光玫瑰葡萄,控制每个枝条上只结一串,亩产还不到3000斤。“这个品种很受欢迎,一上午卖出去200多斤。”老许说,他种的阳光玫瑰甜度达20.5,批发价10元一斤,每天都有城里水果店的车来地头装葡萄。

“葡萄这东西缺了工夫不行,光求量不求质更不行,最后砸的是自己的牌子。”在老许看来,现代人注重绿色和口感,要想保住长沟葡萄的牌子,必须减量提质。在协会的努力下,2015年以来,长沟万亩葡萄只有6000多亩,种植结构得以合理调整,葡萄质量大大提升。大家感叹:长沟葡萄又甜了。

新闻推荐

山阳举行10元关爱慈善捐款

本报讯(杨钊记者李煜)为进一步弘扬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激发全体党员干警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营造向上向善、互相...

山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