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风采 昔日贫困家庭小伙发展食用菌带动乡亲们致富 省委书记调研时夸他“年龄不大作为不小”
冬日的秦岭山区萧瑟寒冷,但山阳县十里铺街办王庄村食用菌产业园大棚内却温暖如春,张治飞和工人正在忙活着。今年28岁的张治飞是产业园的领头人,在不到两年时间内,他带领大伙将园区食用菌产值做到了300万元,越来越多的乡亲们通过食用菌产业致富。
为了养家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
张治飞家在山阳县十里铺街办王庄村,家中四口人,父母年过七旬又有残疾,2005年哥哥意外去世,留下年幼的孩子跟着一家人生活,这个贫困家庭全靠张治飞一人支撑。
2006年初中毕业后,张治飞怀揣梦想来到西安打工,他没有什么专业特长,只能找到每月1000多元的服务生工作。因为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技术在身,在大城市打拼数年没有干出一番事业。
“父母年龄大了,还有年幼的侄子,都需要人照顾。”张治飞说,考虑到家庭状况,他又回到家乡务农。张治飞所在的王庄村属于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山地多、平地少,要干点啥绝非易事。
年纪轻轻戴上“贫困帽”
立志创业来脱贫
张治飞的家乡有丰富的花梨树和柞木资源,为食用菌生产提供了充足的优质原料。又加之山大沟深、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生产食用菌。张治飞便想到了发展食用菌产业,随后他向别人请教,尝试着种植香菇。
刚开始他一直是小打小闹,2015年,张治飞被识别为贫困户,年纪轻轻头上顶了贫困户的帽子,这让他很郁闷,也激发了创业劲头。当年10月,通过亲戚介绍,张治飞到河南省西峡县一家食用菌企业打工,在务工过程中,他认真学习钻研生产技术,终于掌握了食用菌栽培技术。
回来后,张治飞租赁十几亩地开始种植反季节香菇。头一年他便遇到难题,香菇发菌时,菌袋有三分之二变成绿色。他找来书籍学习,最终找到原因,原来是发菌棚内温度过高、通风不好造成的。
凭着这股好学钻研的精神,他的食用菌技术逐步成熟,收入也逐步增加。此时,山阳县委、县政府正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点项目进行推广,张治飞再次迎来政策机遇,短短3年,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效益越来越好。
省委书记调研时夸他是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2018年,王庄村计划发展村集体经济,张治飞牵头成立了山阳县志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香菇产业园)。合作社由政府投一部分扶持资金,采取“合作社+集体经济+基地+农户”的模式,在本村王一组流转100亩土地,建起王庄村食用菌产业园。这一年,园区产值做到了300万元,除了大伙分红外,张治飞净赚10万元。
张治飞的合作社在合作方式上,一是捆绑了50万村集体经济资金和30万元苏陕协作扶贫资金,入股到食用菌产业园,共占基地大棚65个,前三年按照年收益不低于8%分红,用于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的收益分配;二是吸收139户贫困户产业直补资金33.05万元入股到合作社,按照年收益不低于8%,实行保本分红;三是把60户100亩土地按照每亩800元进行流转,实行土地固定分红;四是吸收全村45户农户在食用菌产业园长期务工,每人月均可增收1800元以上。
“年龄不大,作为不小,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这是今年省委书记胡和平在山阳十里街办王庄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说的一句话,也是对张治飞的夸奖。
“一人富不算富
全村富才叫富”
自己富了的同时,通过合作社带动乡亲致富,他出钱聘请专家为乡亲们办实用技术培训班。贫困户张治华在园区常年打工,他笑着说,如今大家都在家门口挣钱,生活有了保障,脱贫也有指望了。
如今,王庄村的食用菌产业初具规模,成为强镇、兴村、富民的主导产业。产业园区带动184户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发展食用菌100余亩,建设标准化大棚108个,年产值300万元,为农民增收架起“致富桥”。张治飞也因此被评为市县脱贫攻坚就业创业先进个人、返乡创业农村青年、创业致富明星。今年10月,他还被授予陕西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12月12日,华商报记者在王庄村采访时,张治飞在产业园忙碌,同时他也在筹办婚礼。张治飞说: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叫富。下一步,他想继续做大做强王庄村食用菌产业,同时扩大经营范围,形成种植、采摘、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一条龙式的一流园区,带动更多乡亲致富奔小康。华商报记者 陈永辉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党率航)12月11日,省旅游资源开发管理评价委员会发布公告,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和《旅游景区质量等...
山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