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部长”
王在成和老伴利用周末拾荒贴补家用王在成的一双旧棉鞋穿了很多年舍不得扔“做一件好事易,做一辈子好事难。”60年来,在商洛市山阳县板岩镇,王在成老师坚守清贫,用自己的工资和老伴拾荒所得,一直资助着贫困学生,他被誉为小镇“部长”,坚持践行着“雷锋精神”,用行动诠释着一名党员对人民的热爱和对党的忠诚。
5点钟开始一天的忙碌
清晨4点,80岁高龄的王在成第一个从睡梦中醒来,此时的山阳县板岩镇依然在熟睡。早饭依然是土豆或南瓜做成的糊汤。然后,他在老伴卢满风的搀扶下,下坡、过桥、再上坡,到500米外的镇政府去上午班。
夜风在川道间呼啸出哨声,头顶的街灯在雾霭中透出一丝温暖。王在成夫妇人手一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手电筒,照着脚下的路。5点钟,他要坐在办公桌前,开始一天的忙碌。
18年前,王在成在欢送自己退休的座谈会上,反思自己多年从教时感慨道,“在工作中还是没能做到尽善尽美”。他随即表态,“退休后,我将无私奉献于农村教育事业,坚持退而不休,以变有愧为无愧。”
此前一年的1月4日,他已经在镇政府上班一年,陆续担任政协副组长、老干支部书记、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老年学会副会长等职务。
办公室门外挂着一大片牌子,守在里面的,却只有王在成一个人。在不少人眼里,他头顶的这些“帽子”都是“虚职”“闲差”。王在成却坚持10年写提案,终于建起一座便民桥;组织党员、干部、委员们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为贫困学生募集资金,给群众致富寻求项目,还发展4位老同志入了党。
主动揽下这么多事,王在成不拿一分钱工资,还拿出两万元积蓄补充办公经费。“退下来,不代表就是休息。”王在成加重语气解释道,“担当就是责任”。
读书看报做笔记,时常让他忘记了午饭时间。“感觉饿了,就在电炉子上下挂面,这样挺好的。”记者一看茶几,他的菜是半碗酸萝卜缨。
镇政府有食堂,王在成坚持不去吃,“我退休了,就不能沾国家的便宜。”前一段时间他还“敲打”年轻干部,要“真扶贫,扶真贫,把国家好政策给群众要做实。”
王在成不是山阳县人。1959年7月,他从商县师范毕业,把留城指标给了一位要照顾病残至亲的洛南籍同学,“毕竟商县(商州区)离洛南能近一些。”
他自己扛着铺盖卷步行了两天,来到板岩镇,从此落户扎根,成为小镇上的一员。镇子距县城37公里,系山阳县面积第一、人口第三的农业大镇。
助一人成才可挽救一家
60年过去了,如今的王在成依然单薄瘦弱,头发却早已花白,最体面的一件半截黑呢子大衣松垮垮地挂在身上,拄着拐杖走起路来,鞋底子摩擦地面发出刺啦刺啦地响声。
小镇逢集,一街两巷摆满了卖衣帽和土产的商贩。王在成走过,不时有小贩、路人摇手喊着“王老师好”。一位骑摩托车的汉子看到王在成忙跳下车,笑着一把握住他的手:“王老师,我是你的学生呀。就是没出息,干些下苦活。辜负你了。”王在成正色纠正道:“只要凭劳动吃饭,就该挺直腰杆。”
街坊邻居说,他们有的三代人都是王在成的学生,大多数家里受到过老人的接济和照顾。
工作第一个月,王在成就把工资全部捐给了困难学生。学生黄礼忠请病假好几周未到校。王在成家访时看他左耳后还在流脓,当即把几个月省下的50元钱和5斤粮票拿出来,又贷款500元终于补齐了住院费。黄礼忠一直认为,“王老师救了我的命。”
学生方维学的父亲早逝,经常饿着肚子上学,家里实在没吃的,就只好休学半年参加劳动。王在成为方维学申请来每月5元钱的奖学金,还经常叫他到自己家里吃饭,一直帮助他读完高中。方维学1964年7月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实现了山阳县高考零突破。
黄家文考上大学时,他的母亲意外受伤,全家正忙着为巨额的医疗费用发愁。王在成找上门和他谈了9次话,每次都拿出现金资助,累计给了两万余元,“只希望你学成了,报答你的父母。”
那些学习努力、知书达理的学生是王在成的最爱。镇上的孩子考上了大学,他都找上门送上一二百元,“既是道喜,给学生也是个鞭策。”
家访中看到黄土墙上贴满奖状的人家,王在成都会多问几句家境。坐车遇到看书的孩子,也会禁不住问“家里经济怎么样”。他不但自己慷慨解囊,还动员老同志帮助贫困学生。“像这样人家的孩子,学成了就能挽救一家贫困。”
孤山脚下“活雷锋”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王在成从那天起,下决心向这位小自己一岁的全国先进典型看齐。
任教期间,他每科科目都带过,被师生称为“万金油”。学校厕所不通电,他买来煤油和马灯点亮,给师生照明。他从学校危房中救出学生卿启惠。自己的孩子,因为病情延误,又没钱医治,夭亡在小镇孤山的求医路上。
学生周宝斌周末要过河回家。王在成一看河水暴涨,坚持把他拦住了。周宝斌后来当了老板,一定要报答王在成的救命之恩。王在成说,“把你村里的路用水泥硬化了。”
2011年,山阳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李复奇对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健说,“板桥镇有个活雷锋。我活了大半辈子,没看到身边有人能比过他的精神。”
陈健对王在成进行了10天深入采访,随后写出了5万字的传记——《见证崇高》。
8年过去了,陈健依然记得,“我在采访写稿时,多次被他的事迹感动得落泪。”
外人不知晓的是,王在成成就“好人”这一荣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的老伴卢满风78岁,如今还在耕种着一亩责任田,闲暇时经常外出拾荒。家里唯一像样的电器是一台洗衣机,但是常年不用,“因为费水,还不如手洗”。
记者见到王在成夫妇时,两人正推着满载破烂的三轮车艰难地上坡回家。王在成说自己也只有周末时候,才能给老伴搭把手。
“年轻的时候他也没给家里用过钱,都是我挖黄姜卖钱维持生活。”卢满风对丈夫不顾家的行为没有一丝埋怨,在她眼里,“他是读书人,成了政府的干部了,要给国家和社会干大事。”
卢满风从镇卫生院药剂师岗位退休后,就成了农妇。她的工资卡一直是丈夫在保管,卡里有多少钱,她一直没有概念。卢满风坚信丈夫,“把钱都花在了该花的地方。反正家里也不花啥钱呀。”
和志愿者一同去县城看一看之前,卢满风穿上了10年前花100元买的棉袄。她一直扯着衣襟,试图遮盖贴身的一件线衣,“20岁时买的,袖子破了就改成了短袖,反正贴身穿在里面。”
商洛市和山阳县将王在成评为“道德模范”,组委会将他“助人为乐”的行为誉为“当代雷锋”。表彰大会上,王在成换上同乡李靠天的新衣服感觉拘谨又紧张。那天,他一个人获得了从省上到镇上的五块奖状,却愣在台下,“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小镇上的“部长”
上世纪末,王在成被政府抽调清收农民欠款,了解一些农户情况后,他索性用自己的工资为贫困户垫付了。为了完成王家村的征收任务,他把自己的5000元存款拿出来,又在信用社贷款1.5万元。学校同事们都全额拿到了工资,但是他垫付的钱有近一半没人认账,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在北沟中学任教时,乡政府门前外墙闲置了几块水泥墙面。王在成买来墨汁刷成黑板,将有关农村政策的摘要办成黑板报,供群众学习。他还将乡党委政府有关落实情况也上墙,让党群、干群关系互动起来。
学校搞“五讲四美三热爱”,王在成把活动扩展到街上的机关单位。看到农村缺医少药,他提议办起了卫生培训班,为全乡培养了32名乡村医生。
中央作出了“减免农业税”的决定后,面对“前无古人的历史壮举”,王在成立刻在县城购买来单行本,遇到逢集就站在桌子上宣讲分发。农保起步和巩固合疗阶段,他捐出3000元,让持怀疑态度的群众因此享受到了惠民政策。
6年前,王在成自费办起了一份内部杂志,两月一期,由板岩镇在校大学生写稿当编辑。内容涉及“一带一路”“改革开放”,也有个人做志愿者或受助感恩的情怀倾诉,还有学生进步、考研的最新动态及文学作品。“主要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文章的电子版在学生中转发学习。”
杂志名为《白水河》,取名小镇半山腰的一股清泉。镇上的人们戏称王在成管的比部长还多,他说,“我本来就是镇上的人,喊得多了,总有人听。”
王在成习惯通过电话,或亲自前往高校面对面和学生交流学习生活情况,每年腊月二十四还要组织回家的大学生开展讨论活动。
今年3月,王在成看望学生回来,刚出地铁站,就晕倒在地,休克17分钟;7月份看望学生归来,他右腿又肿又痛,从此拄上了拐杖。
立冬这一天,王在成破例在午饭时回家吃水饺。他拉着老伴感慨道,“操心别人孩子一辈子,我的孩子却没一个考上大学,都是自己在努力谋生呀。”
他可以为贫困学生去哀求企业家赞助,却抹不开面子为自己的孩子谋求一份好工作。他承认,“外界对我存有争议,我不谋求所有人的理解。”
欲言又止,他转过了头望向窗外。午后阳光从山顶照射过来,小镇沐浴在五彩斑斓中,眼前是学校和村庄、河流和田野。
文/图本报记者孙涛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熊国安通讯员赵家勇陈维才)2018年12月27日,山阳县中村中学成功举办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第二届文化艺术进校园...
山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