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花鼓曹矞

商洛日报 2019-01-03 00:00 大字

打花鼓,就是唱花鼓戏。山阳花鼓隶属于商洛花鼓,是商洛花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山阳花鼓属于民间地方戏曲,是山阳地域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它融合了民间艺术特色,唱腔以山阳地方语言为主,故称“山阳花鼓”。山阳花鼓与商洛花鼓大同小异,其艺术形式丰富多样,音乐曲调流畅优美,传承历史久远,在戏曲音乐发展演变历史的研究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

山阳花鼓民间通称花鼓子、地蹦子,流行于山阳县各地。据山阳花鼓艺人相传,花鼓戏是清光绪年间由湖北传入境内。当时湖北遭遇了数十年未有的大水灾,许多灾民通过打花鼓卖唱的形式到处漂流,靠“化谷物”维持生计,人们将其所唱之调叫“化谷调”,以后逐渐衍变称为“花鼓调”。如今,一些地方在演唱《扎锥子》等部分剧目时仍沿用下河话(即鄂西北语言)。“花鼓调”传至山阳以后,与当地流行的山歌和小调融合,兼收秧歌、眉户小调,逐步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动听、朴实之风格的地方小戏曲。

山阳花鼓是一种在“跳”和“舞”中说唱的传统民间艺术,因此,“跳”和“舞”便成为花鼓戏表演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贯穿于一场花鼓戏的人物表演始终。打花鼓跳法多样,姿态刚健优美,有蹦跳、闪跳、弹跳、扭跳、踏跳;有兔子跳、麻雀跳、侧身跳、单腿跳、双蹬跳;有三角跳、十字跳、之字跳、拐线跳、双八字跳。跳的名目虽然很多,但表演起来却没有固定程式,由演员自由发挥,显得优美大方、自然生动、观赏性强。

山阳花鼓戏的音乐结构属于联曲体。它把一支支花鼓小调有机地连缀起来,或单独使用或用几首曲调来表现戏剧内容,构成具体的花鼓戏唱腔。其音乐形式,依据内容可分为花鼓子、八岔子和大筒子三种。花鼓子主要用民歌小调演出,也叫小调戏,多反映当地人民的劳动与爱情生活,代表性剧目有《打铁》《打草鞋》《哥接妹》《瞎子摸妻》《贾金莲回河南》等;八岔子用八岔调演出,也叫八岔戏,多反映公子、小姐的艳情故事,其曲调分阳八岔和阴八岔两种。阳八岔又称硬八岔或大八岔,阴八岔又叫软八岔或小八岔,代表性剧目有《坐西楼》《送香茶》《小东楼》《小牙楼》等;大筒子以筒子胡琴伴奏,也叫筒子戏,属于花鼓中的大中型戏,多表现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内容,代表性剧目有《蓝桥担水》《刘海戏金蟾》《血刀记》《万寿图》《山伯访友》《四姐下凡》等。

山阳花鼓以演出“三小戏”为主,小生、小旦、小丑是其主要角色,表演生动活泼,民间色彩浓厚。音乐风格和语言音调一般采用当地音(即鄂西北语系,当地称下河语),曲调多高亢、明亮、欢快。

新闻推荐

为民故事真生动

■本报通讯员李宗顺张爱英张淼在任城区长沟镇水牛陈北村,一提起第一书记贾动生,村民都竖起大拇指夸他是一心为民的好书记。...

山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