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位人大代表的扶贫情怀

西安晚报 2017-08-21 06:42 大字

邬文芳的公司利用牛粪研制开发的农肥深受市场欢迎

“我觉得回报社会、回报乡亲的最好方式就是响应号召,为牛耳川扶贫事业做点实实在在的事。”这句朴实的话语出自一位农村妇女。3年前,她带着大半辈子的积蓄和丈夫一起回到牛耳川办起了养牛产业园,带动当地贫困户过上了红火的好日子。她就是山阳县人大代表、陕西意发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邬文芳——

夫唱妇随漂泊外乡打工忙

近日,记者在陕西意发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厂房外见到了邬文芳。远处青贮饲料厂车辆川流不息、机器轰鸣、人声鼎沸,来自邻村的农户用卡车、三轮车、架子车,源源不断地将刚收割的青玉米秆运来……“这都是附近乡亲定点种植的牛饲料。”邬文芳说。

1984年,24岁的镇安妹子邬文芳嫁给了山阳小伙左自意。1990年,邬文芳的丈夫借了1000元钱,带了6个同乡一起去河南黄河小浪底干工程。随后,他们承包水电、桥梁等40多个项目工程。其间,邬文芳看过厂房,搬过石头,住过工棚,但从不叫苦叫累。后来自己成立建筑公司,带动当地200余人外出创业。

回乡创业带动一条扶贫产业链

2014年,邬文芳夫妇在老家山阳县户家塬镇牛耳川社区建起了生态养殖产业园。

昨天,邬文芳告诉记者:“只要肯吃苦、勤劳能干就能将养殖干好。”刚开始她跟丈夫去渭南等地学习产业园养殖发展经验,然后请养牛专家过来帮忙选址。邬文芳说。经调研发现养殖需要饲料,可以跟当地的贫困户签订订单,让他们的农作物变成饲料,这样一来原亩产值500元的玉米,至少能上升到1200元。当她把这一想法告诉周围的贫困户以后,直接就签订了4800亩的订单。

邬文芳夫妇建立公司之初就积极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将大学里顶尖的高科技嫁接到公司。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队的支持下,邬文芳围绕牛羊养殖,延长产业链,在牛耳川建起了饲草种植基地、有机肥加工厂区以及肉制品深加工厂,形成了一条绿色生态产业链。

短短3年时间,邬文芳的现代化生态农业产业园占地面积已有65亩,流转租用山地5000亩,总投资3500万元建成“5厂2园2中心2基地和13个专业合作社”,实现年利润2000万元,解决就业岗位200人,带动肉羊肉牛养殖户100户、饲草种植户1万户,当地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

目前,依托陕西意发公司的产业链,山阳县域内42名贫困户到公司当了饲养员;36户贫困户流转土地年共获益33万多元,入股分红3万余元;20多户贫困户获得牛羊下放托养;20个村组1500户种植饲草4810亩。

真情帮扶带动更多人致富

昨天,正在干活的牛耳川西沟村46岁残障人余诗良告诉记者:“家里有80岁长年卧床的老母亲,还有一个哥哥,家庭情况非常糟糕。2015年底邬文芳主动将我作为她的包扶户,安排进园区务工,每月净收入3000元。”

50多岁的尹合凤,老公得病失去了劳动能力,长年吃药拖垮了这个家庭的经济。2016年底,邬文芳将尹合凤纳入自己的包扶户,安排她到有机肥厂做些轻巧的活,每月也有2000多的收入。“我包扶的5名贫困户都安排在园区工作,月工资在1500元至2700元左右。”邬文芳告诉记者。

为了能让这些贫困户早日脱贫,邬文芳还将园区的牛羊下放给贫困户托养,公司提供牛羊,托养户进行饲养,效益按3∶7分红,贫困户占大头,公司保底价回收,市场价超过保底价随行就市。目前,公司下放给20户贫困户托养牛260头、羊142只,让托养户见到了实效。另外,11个村、28个村民小组,1500户(其中贫困户830户)签订饲草种植合同,保底价格收购,使群众和贫困户由原来每亩地收入不到500元,现保底价每亩地收入1200元。

“公司现在正步入正轨,形成了完整的绿色产业链,多亏了县上和镇上的支持,我唯一的回报就是想把企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人致富。”邬文芳说。

文/图记者张红中

新闻推荐

山阳县经贸局把实用技术送到贫困群众家门口

阳光讯(查涛陈维才记者熊国安)“快走,快走,一会迟到了!”8月13日一大早,山阳县王阎镇龙洞川村小学校园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不到8点,三楼的教室里就坐满了村里的80多名贫困群众。今天,山阳县经贸局为该村...

山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