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条妹”与“粉条哥” 胡蝶

商洛日报 2021-01-29 05:39 大字

切割成品豆皮

工人在晒场晾晒化冻后的粉条

漏粉条

捕捉儿时味道的粉条哥

1月22日,记者一行驱车来到了“粉条哥”的红薯粉条厂。这个厂子开在商南县捉马沟村312国道边,有着宽敞明亮的厂房和采光充足的晒场。十五六个身着制服的工人,进进出出地忙碌着。

今年45岁、中等身材的“粉条哥”,于忙碌的间隙从厂房里走了出来,在切割机旁的空地上,和前来购买粉条的熟客打着招呼。他讲话条理清楚、掷地有声,颇有管理者的风范,一看就与旁人不同。

“我们这个粉条,可以算得上是价钱比较高一点儿的,卖12块钱一斤。市面上也有零零星星卖15块钱的,更多的是五六块七八块钱的,价格各不相同。”他淡淡地说,随后又话锋一转,“但是我们的粉条是最好吃的,别的都不行。”

说起自己厂子产的粉条,“粉条哥”如此有底气,不无道理。他从2015年创业至今,从未对自己的产品做过宣传,但“回头客”却络绎不绝。如今的商南人,都知道他家做的粉条地道,许多外地人也纷纷慕名前来,因此他就有了这个响当当的一个绰号——“粉条哥”。

“粉条哥”真名陈世海,商南县清油河人。之前他是一个贫困户,后来享受了国家相关扶贫政策,以5万元贴息贷款和5000元扶持资金作为启动资金,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旅程。

他的厂子之前在清油河,去年搬到了这里,生意很不错。究其根本,还是因为他的厂子出产的粉条,都是按照最传统的方法做出来的,颇有过去纯手工粉条的味道。

一个批次的粉条,大概需要两个工作日。首先,清洗原材料,把收来的当地农民种的红薯上面的泥沙洗掉,然后打出红薯粉。机械打的粉很粗,还要筛,用罗筛两遍,过滤出淀粉。这样过滤出的淀粉比麦子面还要细,才能漏出好的粉条。

第二步,把过滤出的淀粉进行晾晒,完全干燥之后,再用它和面。只有把面和到不硬不软的状态,做出来的粉条才是消费者最爱吃的那种口感。

第三步,漏粉条。将面团放在带筛眼的漏勺里,放在开水锅上,用手在面团上轻轻加压。漏出来之后,经过开水煮熟,粉条漂起来,再经过人工捋出来,用木筷子一筷一筷挂起来。到了晚上,再将之拿出,通过自然的天气冷冻,或者进入冷库,在大约-5℃的温度里冻8个多小时。第二天早上,基本成冰块状,再用井里面的带点温度的清水把它化冻,全部冲成一根一根的,拿到晒场晾晒,干了之后才可以售卖。

“粉条哥”选择做粉条的初衷很简单,因为市场上比较紧缺这种纯手工的红薯粉条。“小时候我吃过纯手工粉条,中间有十几年根本买不到这种东西,因为怀念小时候的味道,我就想做这个。”他说,“经过这几年的摸索,可以说现在粉条的口感已经做到了最好。这个口感,就是儿时的味道。和早先的纯手工粉条唯一的区别,是现在有了和面机,但和面机也就是达到了百分之六十的和面功效,剩下都是人工做,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改变。”

“粉条哥”觉得自己的粉条厂还仅仅是一个小作坊。这个行业也不好做,一路走来,他遇到过很多坎坷,比如有时候粉条没做好,里面有沙;比如面团做粗了,漏不出来。这些困难在当时都是非常大的困难,要立即想办法重弄,幸好有一位年龄很大、做了一辈子粉条的亲戚经常给他指点。现在他的厂子初具规模,大概每天有14个工人,与他们夫妻二人一起干活儿。根据工种,他每天给工人开的工资有200多元的、100多元的,也有几十块钱的。每天能卖出六七百斤,每斤利润大概一块多钱。手工粉条产量太低,这个数量基本上就是他每天最高的产量了。

临走的时候,一辆快递公司的大货车在记者面前停下,粉条厂的工人开始往货车上装包装好的粉条。“粉条哥”看着货车上逐渐垒起的纸箱,脸上露出了笑容。

新闻推荐

商洛市持续推进消费扶贫

本报讯(记者靳天龙)1月4日,商洛市优选12家企业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入驻陕西特色农产品消费扶贫体验店和陕西农业品牌网消费扶贫...

商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商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