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变身致富能手

三秦都市报 2019-08-06 02:41 大字

本报商洛讯(代绪刚记者闫鹏飞)“我以为我这辈子完了……”当邹发成得知自己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时候,这样说道。

“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天塌了!”邹发成的媳妇袁青云常常半夜里偷偷地抹眼泪。这是商南县赵川镇淤泥湾村贫困户邹发成家三年前的真实故事。

邹发成,今年46岁,人看上去非常精神,也很健谈,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个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三年前,邹发成在外打工,挣了一些钱,家里虽算不上富裕,但一家人的小日子过得还算安逸。这一切却都因一场大病改变了。一天,他突感身体严重不适,经过各级医院检查,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巨额的医疗费用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打工挣的钱全部用完了,还在外面借了七八万元外债。

后续的治疗费用依旧是个天文数字,怎么办?“我决不能放弃,为了孩子,为了家人,我也要坚持下去。”邹发成心里暗暗发誓,要与病魔抗争到底。

在脱贫攻坚精准识别中,他被评为贫困户。为了节省治疗费用,邹发成选择了保守治疗,办理了慢性病卡,通过农合疗,门诊报销70%,这样一来看病买药花的钱就少了好多。

在家人和乡亲们的鼓励、驻村帮扶干部的关心下,他渐渐明白,自己一定会好起来的,活着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对妻子和两个儿子的责任,幸运的是,老天眷顾,他的身体慢慢好转。

但是,贫困户的帽子还是很有压力,他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日子好起来。脑子活泛的他,在包扶干部的帮助下,申请了10万元免息贷款,捡起了由于常年外地打工而丢下的酿酒手艺,搞起了酿酒作坊。为了打开销路,他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一斤包谷烧成本大概在12块钱,他每斤卖15元,只赚取3元的利润。头一年酿造高粱酒、包谷酒共5000斤,没想到,在包扶干部和村委会的帮助下,纯粮食酿造的酒很受欢迎,很快销售一空。光这一项就收入2.5万元,并不比外出务工挣得少,而且还能照顾一家老小。

看着闲置的酒糟,他又玩起了“循环经济”,买了9头小猪,用纯粮食酒糟喂猪,不用猪饲料,这样养出栏的“绿色生态”猪很受欢迎,净挣了1.8万元。

为了减轻他的经济负担,村上为他安排了生态护林员的公益岗位,每个月500元,一年下来6000块钱,也能增加一些收入。他媳妇袁青云,在包扶单位商南县经贸局的帮助下,通过特设公益性岗位的招聘,成了一名驻村工作队的炊事员,每月工资收入1500元,这样一年也有个1.8万元。

“这些年的扶贫政策真是太好哩!两个儿子上学基本就不咋花钱,大儿子有国家助学金半年1250元,小儿子有春季教育扶贫资金100元;享受4人b类低保,每个季度2520元;全家4人享受政府农合疗,每人190元,还给签约家庭医生。”邹发成感激地说道。

现在的邹发成,已不再是昔日的贫困户了,在去年光荣脱贫,还成了村里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受到商南县的表彰。

新闻推荐

“苏陕情 健康行”义诊活动走进吉亭村

本报讯(代绪刚王红俊)“我心脏不舒服有一段时间了,医生给我开了药,告诉我健康知识和注意事项,还给我留了电话号码,有事可以给...

商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商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