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用产业支撑贫困户增收
本报记者李岚通讯员李治军
立秋时节,记者在商南县富水镇油坊岭社区看到,这里流转土地1000多亩,40户贫困户每户出资5000元入股,由专业合作社牵头建设的一块块猕猴桃产业园,齐腰高的猕猴桃树苗长势喜人。
正在猕猴桃园里锄草的贫困户桂连富介绍说,他家流转土地1.4亩,每年租金1050元,他和媳妇都在园里干活,两个人每月能领800多元,这样一年下来,租金和务工费就上万元了。
这是商南县用产业支撑贫困户增收的一个缩影。
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商南县聚焦产业支撑稳定脱贫这一核心,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产借还、二产加动、三产建带”的“三产联动”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分类施策、精准到户,走出了一条适宜贫困山区的产业精准脱贫之路。
探索创新产业模式
没有长期稳定的脱贫产业,是阻碍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因素。商南县在实践中大胆创新,下大力气帮助贫困群众栽上“摇钱树”,建好“聚宝盆”。
一产推行“借还”模式。主要针对有劳动力、有发展意愿但缺资金、缺技术的贫困群众,采取“政府担保贴息、企业赊本让利、群众先行发展、收益免息还本、联手共建共富”的方式,由农业龙头企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批量生产初级产品,先行赊借给贫困户进行培育管理,待到产品成熟变为商品时,再由企业负责回购。
二产推行“加动”模式。针对有劳力、有资源但缺技术、缺土地、无条件发展农业产业的农户,特别是易地移民搬迁的困难群众,采取“政府推动+园区拉动+企业带动+农户联动”的方式,整合县内劳动密集型企业,建设代工厂、代工点,吸纳贫困户就业务工、代工,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
三产推行“建带”模式。对靠近景区、靠近园区、靠近美丽乡村,有资源、有市场,但缺技术、缺经验的贫困群众,按照“建精品景区带美丽乡村、建电商平台带农产品销售、建合作机制带身份转变”的思路,采取“政府主导、招商引资,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收益分红”的形式,把农民手中的山林、民房等资源折资入股企业,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针对边远山区不适合“三变”模式的贫困群众,通过发展电子商务,让农特产品变成网上“抢手货”,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这些新模式,或降低了发展产业的成本“门槛”,或增加了就业岗位,或盘活了沉睡闲置资源,便于因户施策、精准扶贫,打开了产业脱贫的新局面。
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目前上架的有60万袋香菇,其中40户贫困户通过‘借袋还菇\’,户均管护1万袋。按去年的收入,种1万袋香菇年收入2.5万元至3万元不成问题。”8月7日,在商南县“借袋还菇”示范点——富水镇黑漆河村食用菌基地,村党支部书记刘善堂这样介绍。
在这个食用菌基地,去年由专业合作社承建的大棚免费给贫困户使用,今年1个棚仅收500元费用;贫困户从龙头企业海鑫公司借来制好的香菇袋放在里面,管护生产后获得收益。大棚不需要自己建,香菇袋不用自己栽培,只需要“借来”管理,几乎“零成本”投入,就可以增收。
针对贫困群众面临的问题,商南县大力扶持、强化支撑,着力“扫清”产业发展路障。
首先是强化政策支撑,破解资金短缺难题。商南县落实3500万元担保资金,撬动金融机构按照1:10的比例放贷,为企业融资;实施贴息贷款政策,为有发展能力、无经济实力的贫困户每户提供最长期限3年、最高额度5万元、合伙创业的每户最高50万元的产业发展贴息贷款,解决他们的资金问题。
同时,县上加大力度对发展产业的贫困户进行补贴。一产方面,在全面落实中央和省上各项惠农政策的基础上,每年预算列支产业扶持资金3000万元,对参与“借袋还菇”“借鸡还蛋”“借鹿还茸”等达到条件的贫困户均落实补贴。二产方面,对社区工厂、就业扶贫基地,每吸纳一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分别给予1000元和500元补贴;对外出务工的贫困户补贴交通费;对自主创业成功的一次性给予3000元创业补贴;为每个贫困村特设2至3人的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和就业扶贫信息员,每月分别补助600元和500元。
商南还着力扶持企业和合作社,打造产业“火车头”。县上出台了《鼓励企业参与脱贫攻坚的决定》《进一步扶持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引导企业和合作社参与发展脱贫产业,并在政策扶持、项目倾斜等方面实施优先,大力扶持这些经济组织,确保每一户贫困户至少与一个市场经营主体链接。
此外,着眼茶叶、食用菌、猕猴桃等脱贫主导产业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南县建立灵活体制,引导贫困户积极流转土地或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打破了规模发展的用地“瓶颈”,保障了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建设。
群众尝到增收“甜头”
依托市场资源,瞄准产业项目,建好帮扶模式,逐个破除难题,扫清发展障碍,商南县走出了一条产业精准帮扶到户、群众普遍得到实惠的脱贫新路。
商南县推广的“借袋还菇”“借鸡还蛋”“借鹿还茸”等产业模式,使全县新发展食用菌7600万袋,新建成万亩茶叶基地、万亩猕猴桃基地、万亩油茶基地、万亩油用牡丹基地,扶持带动3272户贫困户10433人通过“借还模式”走上脱贫路。
全县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0万元,63名贫困户劳动力实现了自主创业;12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在7个镇办建设了代工厂,提供就业岗位5150个,带动3500多名贫困户劳动力就业。
在“建带”模式实践中,该县涌现出太子坪、后湾、王家楼等一大批美丽乡村,累计开设网店1200余个,建成运营28个镇村电商服务站点,实现网上交易额4亿多元,3000余名贫困群众获得收益,至少有1000户贫困群众由农民变成股民,尝到了增收的“甜头”。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江学树特约记者李治军)打开微信,能随时随地点名接访、在线求助;打开手机APP,能足不出户交党费、汇报思想……这是商南县推进“智慧党建”带来的新变化。今年以来,商南县把信息化作为提...
商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商南县这个家。